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

台灣戒嚴時期禁歌漫談

撰文:李坤城
出處:『再見!禁忌的年代』(高雄市政府新聞處,2007年11月)

自1949年5月20日起,國民黨政府宣佈台灣實施戰爭戒嚴,直到1987年7月15日解除戒嚴為止,為期長達三十八年多之久。創下全世界國家中,實施戰爭戒嚴法最長的世界記錄。

戒嚴時期政府對人民的禁錮無所不在,連寫歌聽歌都被管控。當年在戒嚴時期,歌曲被禁的理由不一而足。像是有意境誨淫、文詞輕佻、妨害社會善良風俗,或是為匪宣傳、藴含政治暗示、挑撥政府和人民的感情等。歌曲只要被冠上任何一個原因,就難以再見天日。

解嚴後的今天,台灣人總算有寫歌聽歌的自由空間。但是當我們回頭再去看那些史料時,總是會讓人感覺既荒繆又好笑。當時違反規定者,輕微的被處以禁唱、禁播、禁出版和扣押沒收出版品。嚴重的詞曲作者可能會被抓去關,而演唱者也會受牽連。


戒嚴期間,政府先後以戒嚴法、動員戡亂時期懲治叛亂條例、檢肅匪諜條例、推行國語運動、出版法和後期的廣播電視法,來嚴厲管控並打壓方言流行歌曲錄音出版、公開播送和演出空間。早期先由台灣警備總司令部負責查禁,1973年11月以後移交給行政院新聞局繼續實施,但是後期警備總部還是有在負責抓人和扣押出版品的任務。


那是一個充滿白色恐怖的時代,人們都在隱憂中過活,誰都可能隨時被調查、被加罪、被判刑。音樂工作者也不例外,甚至在1979年起所有歌曲在出版前,更需要先送新聞局審核,查核通過後方能公開出版。


回顧過去禁歌的歷史,這些錯誤是不應該被遺忘。首先,讓我們從日本殖民統治因為戰敗而結束的1945年來說起。


戰後初期混亂的台灣社會

翻開歷史文獻,日治時期禁歌的紀錄並不多,最早是在1910年代曾經禁唱過台灣民謠。後來在1930年代台灣唱片文化普遍流行時,也只有十幾張台灣曲盤因「風俗因素」或「安寧秩序」為由遭禁並扣押解說書而已。只有在後期1937年起,日本開始實施戰時體制,在皇民化的高壓政策下,台灣流行歌才開始處處受限。

1930年代初期才出現的台灣流行歌,剛開始發展過程就具有許多開創性,開啟了許多種新的創作風氣和潮流,戰後本應邁向更新的里程,結果流行歌曲在戰爭結束後,卻開始又遭遇新政權的諸多限制和打壓。

日本投降戰爭終結後,國民政府的『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成立於1945年9月1日。這單位產生的原因是:「為確保台澎光復區之治安與主權,並處理軍事受降與接收、遣俘等事宜。」但是後來卻變成國民黨的特務機關。其沿革非常複雜,充滿神秘和不可理解的色彩。1992年8月1日因應動員戡亂時期終止,才正式裁撤掉。集黨政軍情特於一身的『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是白色恐怖時期國民政府威權統治的主要打手。

戰後國民政府來到台灣以後,首先沒收和禁播的是日本軍國主義歌曲的唱片,而第二波遭禁的是早期上海流行的時代曲。1947年3月間,國民政府的行政院頒發禁用唱片表一份,交由上海市警察局佈告,並轉令各電台禁止播送及唱片廠停止灌製。

這份唱片表共列有八十九首上海流行歌曲,包括有許多周璇、姚莉、白光、王人美、李麗華、白虹等歌星的成名曲。當時國共正在進行內戰,國民政府害怕這些靡靡之音的情歌會腐化軍心。所以「天涯歌女」、「心心相印」、「桃李爭春」、「桃花江」、「千里送京娘」、「想情郎」等歌聲都被要求消音禁播。

後來這一波禁令,因為國民政府戰敗,大陸淪陷後,遷到台灣,高壓監控流行歌曲的政策,也開始跟著延燒到台灣來!


國府宣佈實施戒嚴(民國三十八年五月)

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使得「現代化」的台灣慘遭空前浩劫,眾多社會菁英被槍殺,台灣社會民心動盪不安,經濟也倒退回貧窮狀態。

1949年5月19日,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宣布自5月20日零時起,宣告台灣全省戒嚴。戒嚴期間所施行的「戒嚴法」、「動員戡亂時期懲治叛亂條例」、「檢肅匪諜條例」等法規,國民政府將國家安全無限上綱,常以匪諜無所不在為由來羅織罪名,造成不少冤獄和民怨,這就是所謂「白色恐怖」的開始。當時台灣人民都知道,其實是國民黨的「特務」無所不在。

9月1日『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改名為『台灣省保安司令部』,表面上說是負責警備治安和動員管理,其實還是什麼事都在進行恐怖監控,包括流行歌曲的禁播。這時期的歌曲,最常被以「思想左傾」或「挑撥政府與人民的感情」為由而遭禁。

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後,隔年三月蔣介石總統復職,更加深蔣政權對台灣的主宰地位。他在演講時指出:「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遷徙流離的國民政府,反共更恐共,在這樣的社會基調之下,台灣流行音樂發展開始受到更大的限制。

1951年台灣開始出現幾家小型家庭式的唱片工廠,隔年許石主持的中國唱片公司,在三重設立唱片製造工廠。台灣唱片公司開始陸續成立,但以翻版日本唱片和香港歌星白光、李香蘭、李麗華等所唱的國語時代曲唱片為主。而此時台語流行歌的留聲機唱片也開始重新錄製。

1954年夏天,嘉義革新話劇團的成員,拿了一首寫好的歌詞給作曲家楊三郎,希望楊三郎幫忙譜曲,以作為該團在全省公演的舞台劇「戰火燒馬來」的主題曲。楊三郎念在同是演藝界的份上,很快便將這首歌曲譜好,歌名也叫做「戰火燒馬來」。但是這首歌的作詞者卻在此時因思想問題而被槍斃,楊三郎聽到消息害怕被牽連,趕緊央請好友周添旺重新填詞,並改歌名叫「思念故鄉」。後來這首歌還是被唱紅了起來,這件事可以讓人體會出當時創作歌曲時的顧忌和恐懼。

最早禁唱禁播台語歌曲的法源,是1955年頒佈的「動員戡亂時期無線電廣播管制辦法」。五十年代政府是先從電台下手,當局認為唱片需要電台播放才能暢銷,電台不能播放禁歌,唱片就賣不出去,當然就可以達成監控的效果。

電台無法播放的查禁歌曲,經常都要被做廢掉,但是一張唱片有許多首歌曲,所以通常都會在唱片上貼膠片,或是故意用刀片割壞劃掉。但是許多歌曲卻是愈禁愈紅,成為另一種反抗威權政府的精神歌曲。


頒訂出版法加強管制(民國四十七年)

1950年代,國民政府稱台灣為『自由中國』。「反共抗俄,拯救大陸苦難同胞。」訂為基本國策。所以國民政府在台灣自製的首張唱片是『台灣省保安司令部』示範樂隊演奏的「國歌」、「國旗歌」。接著又陸續灌錄了許多以反攻大陸為主題的愛國歌曲,這些唱片都只有送給電台、學校和軍中使用。

而大陸來的軍人和眷屬從顛沛流離到建立眷村,思鄉愁緒依舊很濃厚。1955年起,台灣製造的上海或香港時代曲的翻版唱片大量上市。很受眷村歡迎的國語歌手紫薇等人,也開始在電台節目中演唱這些上海老歌。雖然國民政府推出許多熱血沸騰的反共歌曲,但是外省人還是喜歡哼唱著家鄉熟悉的老歌。例如:「魂縈舊夢」、「何日君再來」、「蘇州河邊」、「天涯歌女」、「不變的心」、「等著你回來」、「岷江夜曲」、「西子姑娘」等歌。

然而,這些歌曲當年國民政府也以作者滯留匪區,不得附匪而歌,或是以詞句頹喪,影響軍心士氣等理由而被禁。其中最有名的上海老歌「何日君再來」更被說成是有期待共產黨的八路軍再來的意思而遭禁。

同時期的台灣人民生活,也是普遍貧窮艱苦。有一位音樂家張邱東松將他所觀察到的小人物生活寫成歌曲,像是『賣肉粽』、『收酒矸』等。因為歌詞描述寫實感人,音樂曲調優美動聽,發表後馬上就傳遍大街小巷,非常流行。

但是,不久被『台灣省保安司令部』發現後,馬上就發文通令禁唱。禁唱的理由是:「這些歌暗示政府無能,導致人民生活困苦。」

1956年台灣研究成功細微音溝33又1/3轉的長時間黑膠唱片,此時期的創作歌曲幾乎都是台語流行歌的天下。慎芝開始將台語流行歌曲填上國語歌詞。而台語歌壇也流行以台語詞填日本歌的風氣。

1957年文夏推出台灣流行歌壇第一張長時間唱片,其中灌錄有八首新歌,包括「夏威夷之夜」、「男性的復仇」等歌,都造成全省轟動流行。走紅後的文夏開始密集製作新專輯,但是卻經常被以東洋味過重,或詞意不雅等理由被禁止在電台播送和演唱。

1958年5月16日『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和『台灣省軍管區司令部』等單位合併之後改名為『台灣警備總司令部』,負責警備、民防和和戒嚴任務。同年夏天,國民政府頒訂出版法,加強禁歌管制政策。

這時期有首由英文歌改編的流行歌『給我一個吻』,這歌有國語版也有台語版,每一種版本在各地華人社區都很流行。但是全世界只有在台灣被禁唱,因為接吻妨害善良風俗不能被鼓勵。


警總查禁達到高潮(民國五十年代)

1960年『台灣省唱片工業同業公會』成立,塑膠黑膠唱片開始興盛流行。雷震的『自由中國』雜誌因發表反共無望論而被停刊,次年『公論報』也被迫停刊,而在此時警總查禁流行歌曲也達到最高潮,唱片業開始要向警總辦理註冊登記。

當時查禁的理由可真是五花八門,毫無規則可言。文夏的「媽媽我也真勇健」、「黃昏的故鄉」、「媽媽請妳也保重」等歌都被禁唱。理由是歌詞不健康、日本東洋曲調和在軍中想念媽媽會懷憂喪志等。

台灣早期因為是移民社會,人民個性非常樂觀,因此也就特別喜歡聽搞怪自嘲的娛樂歌曲。而這種搞怪歌最早被禁唱的藝人是呂金守老師,他當年有一首歌「無頭路」,歌詞是描寫旋來旋去台灣頭旋到台灣尾,攏找無頭路,很搞笑也很可愛的歌。但是發表後不久,就被警總叫去罵了一頓,罵說台灣這麼好住怎麼可以唱「無頭路」。而且還被警總的人用皮鞭打屁股,讓他心生恐懼感。

後來他寫了一首「你爽我嘛爽」,警總的人罵他:「嚇死人!」他想了一下,知道他們都是外省人,就將歌名改為「你舒服我也舒服」,結果還是被罵:「恐怖!」後來他只好將作品收回來,內心想著:「是你恐怖我才不恐怖!」有一次他又寫了一首歌「台東人」給劉福助先生唱,又被警總調去問。這句「一千二千拿去用,叫她散步喊無閒。是什麼意思?」警總要他寫下切結書,警告他以後再亂寫就要讓呂金守消失在人間。

這次他真的被嚇到了,就停筆不敢繼續再寫稿怪歌,但是他不寫了也有事。有一天警總又打電話來,開門見山就大聲對他說「呂金守你完蛋了!這首可憐落魄人是不是你寫的!」「還說什麼你可以啊玩玩我,也可以啊戲弄我~」。呂金守老師趕緊說:「大人啊~這首確定不是我寫的!」原來搞怪也有傳人,這首歌是由另一位台東卑南族青年高子洋所創作的原住民流行歌曲。

解嚴二十年後,呂金守他不再害怕了,但是卻也開始感嘆人已經老了,要搞怪也沒點子了。其實,當年台語流行歌被禁唱的故事,可是多到一牛車都說不完!

1960年代也是台灣國語歌曲創作的第一個黃金時代,紫薇以「回想曲」和「綠島小夜曲」風靡全國後,成為台灣首位國語歌曲唱片紅歌星。1962年初,合眾唱片發行美黛所演唱的「意難忘」銷路超過百萬張,美黛也因此而一舉成名。

同年台視開播,關華石與慎芝夫婦兩人在台視開闢『群星會』電視歌唱節目,歌壇進入電視歌星時代。1964年以後國語歌星人數漸多,一些在電台演唱受歡迎的歌星,或是在電台歌唱比賽脫穎而出的人才,都開始投入電視綜藝節目行列。

1966年起在國民政府大力推行國語的政策之下,國語歌星逐漸形成氣候。但是國語歌曲也是逃不過禁歌的監控命運,其中國語歌曲被查禁最多的是有『盈淚歌后』之稱的姚蘇蓉。她所演唱的歌有三分之一左右都被禁唱,包括「今天不回家」、「負心的人」。還有謝雷的「苦酒滿杯」,歐陽菲菲的「熱情的沙漠」、「愛我在今宵」,包娜娜的「愛你愛在心坎裡」、「向日葵」也都遭禁。

1969年姚蘇蓉因為在高雄金都樂府歌廳,應歌迷要求演唱了禁歌「負心的人」後被告密,結果歌唱演員證被沒收,最後她只好轉往海外去發展,消失在國內歌壇。有『性感之神』之稱的歐陽菲菲父親雖然是軍人,卻也是禁歌的常客。歐陽菲菲演唱的「熱情的沙漠」,被禁唱的理由竟然是歌曲中的「啊!」太淫穢,容易讓人產生性幻想。最後歐陽菲菲也是到日本歌壇去發展後就不回來了。


內政部編印查禁手冊(民國六十年)

戒嚴時期除了禁歌,國民政府對於演藝工作人員採取證照限制。負責管制演員證和歌唱證的主管單位當時說:「過去政府為加強民族精神教育,遏制不良歌曲的蔓延滋長,曾查禁部份歌曲,現由警備總部和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印製,發給各歌星每人一冊愛國歌曲,旨在鼓勵歌星們演唱愛國歌曲,以鼓舞民心士氣。」

當時不配合演唱愛國歌曲的歌星,政府就不發給證照,也就無法從事公開演出。這個政策迫使許多台語歌星失去表演舞台。當時國民政府要求藝人唱愛國歌曲,文夏率先反抗政策拒絕演唱,因此他失去台灣演出和宣傳的舞台,最後只得前往國外發展。其他資深歌星例如洪一峰、郭大誠等人,也是逼不得已只能轉往國外巡迴演出。

1965年起美國全面介入越戰,台灣成為駐越美軍的渡假中心,酒吧與色情行業大量興起,西洋歌曲也跟隨著而來地流行起來。因為西洋歌曲不會被警總禁唱,以美軍俱樂部及飯店、夜總會為據點,帶動了西洋樂團的發展,也培養出許多實力派歌手。例如:歐陽菲菲、黃鶯鶯、沈文程、陽光合唱團的主唱吳盛智等人。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後,這時期更是加強推行淨化廣播和電視節目的新規定,歌曲一定要激勵人心有元氣,要莊敬自強,還要藍天白雲。所以那些浪漫的、漂移不定的、沒有目標流浪的全部都被禁唱了。

但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不再喜歡聽風花雪月的國語流行歌曲,他們聽西洋的熱門音樂。也不喜歡看浪漫無趣的文藝電影,他們的價值觀開始深受美國文化的影響。同時西洋翻版唱片工業更是在台灣興盛起來。這時菁英知識份子則取向聽古典音樂。

這時期的台語流行歌在電視媒體的演出非常受限,綜藝歌唱節目中每天只能安排演唱二首,而且長度都不能超出一分半鐘。1970年黃俊雄的電視布袋戲在台視推出,活潑的劇情和演技馬上造成轟動,當年的收視率曾高達百分之九十七,創下台灣電視史上的最高收視率紀錄,至今仍然無人可以超越。

黃俊雄將許多新歌搭配成木偶出場時的主題曲,剛好出版法和戒嚴法都沒有規定到布袋戲的歌該怎樣發聲,才可以成為台語流行歌作品偷渡的窗口。另一個可以搭配的電視節目是閩南語連續劇主題曲,例如:「為什麼」、「一粒流星」等。

當年在『雲洲大儒俠史艷文』布袋戲中最紅的女主角苦海女神龍出場的時候,都會搭配一首歌「為何命如此」,這首歌後來也有被禁,理由是歌詞妨害善良風俗。相同理由而被禁唱的歌還有一首「粉紅色腰帶」。但是被警總禁唱時,這些歌曲都早已深入人心而成為名曲了。

內政部從1971年7月起,開始編印查禁歌曲手冊給各媒體。還新定了查禁免列日期文號和理由的條款,從此連歌是怎麼被禁的都不清不楚。而且之前可以查禁歌曲的機關團體非常之多,包括內政部、教育部、交通部、國防部、總政戰部、國立音樂研究所、中華民國音樂學會、台灣省新聞處、台灣省警務處、中國廣播公司等,當然還有特務機關的龍頭老大『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


新聞局接手審查(民國六十二年十一月)

審查禁歌政策從民國1973年11月,管制工作移交到行政院新聞局來執行,新聞局成立『行政院新聞局出版品出版小組』,並廣為收集流行歌曲審查,第一次共計約收集八千首左右。

1974年7月,新聞局長在年度施政報告中說,在上半年六個月中,新聞局查禁了五十三萬多件出版作品,數量之多創歷史新高峰。同年新聞局又成立『行政院新聞局廣播電視歌曲輔導小組』。新聞局開始舉辦優良歌曲徵選,擴大徵求愛國歌曲新創作,並委由國內三大唱片公司海山、麗歌和歌林唱片配合製作出版,唱片公司的所有簽約歌星都要配合演唱愛國歌曲。

這一波由新聞局主導的淨化歌曲運動,特別是針對電視媒體的控管政策,這時三家電視台都已步上軌道,成為民眾娛樂的主要來源。新聞局接著又成立『電視事業改進研究小組』,行文要求三家電視台製作節目時,演唱歌曲需有三分之一為「愛國歌曲」、「藝術歌曲」、「徵選歌曲」。

其實,早在1969年起,新聞局和電視台就已開始號召藝人,組成宣慰僑胞訪問團,赴歐美和東南亞去表演了。因為巡迴演出效果很好,此後成為雙十節前後的常態性愛國活動。

1976年1月8日政府頒佈廣播電視法,嚴格來管理廣電媒介的結構與內容,而為配合推行國語政策,亦納入語言限制規定,來打壓方言節目的演出空間。

廣播電視法全文共五十一條,除了明文規定電視台方言節目每天不可超過一小時外,其中和禁歌政策相關的主要有二條。

第十七條:大眾娛樂節目,應以發揚中華文化,闡揚倫理、民主、科學及富有教育意義之內容為準。各類節目內容標準及時間分配,由新聞局定之。

第二十條:電台對國內廣播播音語言應以國語為主,方言應逐年減少,其所應佔比率,由新聞局視實際需要定之。

廣電法的第二十條條款規定,直到1993年8月2日才被刪除。這條不合理限制方言節目的法令,封瑣了方言歌曲在廣播和電視媒體的發展空間,也提供給新聞局長掌控廣播和電視的最大權力,從此台語流行歌曲的創作風格,開始走向悲情和江湖味。


創作歌曲需先送審(民國六十八年起)

在充滿民族主義和愛國熱情的時代,聽美國熱門音樂長大的年輕人,不很愛聽「靡靡之音」的國語流行歌曲,也厭煩著總是精神超亢奮的愛國歌曲時。這時在電視上有一種清新的音樂出現,開始吸引了年輕學生們的目光。

1971年中視推出『金曲獎』音樂節目,主持人洪小喬喊出『創作我們自己的歌、演唱我們自己的歌』。在這風雨飄搖又充滿信心的年代,台灣的流行歌曲創作又將進入另一個階段。

洪小喬頭戴寬邊草帽半遮面,手抱吉他彈唱浪漫的自創曲,一首『愛之旅』可真是唱盡年輕人的心聲。在這個年代,因為外交風暴的打擊,政府正大力推行『淨化歌曲』和『愛國歌曲』運動,演唱清新創作音樂的金曲小姐洪小喬很受年輕朋友的歡迎。

1975年楊弦也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辦『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發表了八首創作作品,正式掀起了民歌運動,使當時的現代詩和流行歌有了首度結合。演唱會後不久,楊弦出版了『中國現代民歌專輯』唱片。

二年後,新格唱片公司主辦『第一屆金韻獎』決賽,並為得獎作品出版合輯唱片。專輯中的歌曲『如果』和『小茉莉』很受學生喜愛,此後校園民歌成為新的流行音樂文化,也在台灣開始影響著年輕人的生活。

這時期有許多歌『風告訴我』、『捉泥鰍』、『龍的傳人』、『橄欖樹』、『蘭花草』、『月琴』等,在校園都很流行。但是在這同時,瓊瑤的電影也很盛行,電影插曲如『我是一片雲』、『月滿西樓』、『楓葉情』等,也是流行一時。另外,演唱怪歌『姑娘的酒窩』的高凌風和演唱『雨中卽景』的王夢麟也都是經常被禁唱的音樂怪才。

另外,台語流行歌在洪小喬和民歌運動的刺激下,也開始出現了小小亮光。1976年起黃春明、林二、簡上仁等人,開始進行田野調查、撰文出書或創作新歌,用行動來提倡被打壓的台灣歌謠。

林二並且努力將被禁的一些老歌申請解禁。「農村曲」、「補破網」、「望你早歸」、「雨夜花」、「四季謠」(原名四季紅)、「心酸酸」等歌才在更改部分歌詞或重新審查後始予解禁。此時也才能透過電視、電台的傳播介紹後,再度盛行於民間。

1979年2月起,新聞局開始實施歌曲審查制度,規定廣播電台播歌(公開播送)和唱片歌曲出版(出版發行)均需事先送審。電台或唱片公司,必須先將詞曲譜送新聞局廣電處審查。審查未通過的歌曲要修改到合格才可以出版或播送。

審查歌曲每週一次,從1979年到1987年12月,一共審查了三百二十期,受審的歌曲超過二萬首,而沒有通過的歌曲佔了六分之一,並有九百三十餘首歌曲遭禁唱。

當審查歌曲制度實施的第一年,正逢齊豫的「橄欖樹」在全省各地造成轟動,但是這首風格清新的民歌也遭禁播,更離譜的是,據說新聞局評審委員認為這首歌內容有「不要問我從那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會讓聽者勾引起思念大陸故鄉之嫌,而且又反覆提及「流浪」一詞,恐怕會引導年輕人離家出走。所以不能通過,遂無法公開播送。

這個規定影響到流行歌的正常發展,可以說是直接挑戰和考驗創作者的志氣,志氣被磨盡後不是妥協就是叛逆,蔡振南就是其中一例,文夏也是。

1982起蔡振南的作品在屢被新聞局退件後,他決定不再送審開始走地下出版模式,也不想要送唱片給電台媒體播歌,他轉往中南部夜市或歌廳宣傳。他的成名作品「心事誰人知」就是這樣玩出來的。從此蔡振南寫給沈文程和蔡秋鳳二位歌手所演唱的歌,旋律都帶著一種淒美和哀傷的江湖味。

台灣戒嚴三十八年間,歌曲被禁最多的藝人是文夏先生。文夏一生唱過二千多首歌,唱紅的經典歌曲如天上繁星般之多,當時行政院新聞局在審查歌曲實施的九年之間,共有九百三十餘首歌遭禁唱,這期間文夏就有九十九首歌被禁。


解嚴前後禁歌演變(民國七十六年)

1980年陽光合唱團的主唱吳盛智和呂金守,推出台灣第一張客家搖滾樂專輯。結果與專輯同名的主打歌「無緣」也是送審不通過,理由是「歌詞充滿灰色思想,人與人不能只說無緣,要有正面陽光!」

1981年滾石唱片公司成立,隔年羅大佑的專輯『之乎者也』開始掀起一股黑色旋風的搖滾熱潮,他以一曲「鹿港小鎮」引起轟動,流行歌壇開始出現反省批判類新風潮。這張專輯的送審過程也是被百般刁難,「之乎者也」這首歌就是羅大佑要送給新聞局的評審大爺們的。這張專輯香港版的「之乎者也」中,多了一段歌詞「歌曲審查之,通不通過乎,歌曲通過者,翻版盜印也。」可以聽到他默默抗議歌曲審查制度的心聲。

解嚴前幾年,這種叛逆的聲音開始大量出現在歌壇。1982年邱晨主持的『丘丘合唱團』出版『就在今夜』專輯,強烈搖滾樂風震撼國語歌壇。同一年,吳楚楚成立飛碟唱片公司,出版蘇芮演唱的『一樣的月光』更是掀起高潮。

1984年薛岳『搖滾舞台』、文章『365里路』、蔡琴『最後一夜』、黃鶯鶯『只有分離』都很流行。1985年王芷蕾以『台北的天空』獲金鼎獎演唱獎。齊秦『狼的專輯』、紅螞蟻合唱團『愛情釀的酒』、張清芳『激情過後』、薛岳『機場』、張艾嘉『忙與盲』等專輯都很紅。這些歌在出版前也都是要通過新聞局的審查。

這幾年,台灣社會街頭反對運動興起,自力救濟、環保運動、政治運動等街頭活動,開始不停出現在台灣各地的都會街頭。1986年創作型藝人開始流行成立個人工作室。李宗盛『生命中的精靈』、李壽全『8又二分之一』都很有創作型藝人特色,深受學生族群喜愛。解嚴前創作人文化和本土化已然蔚為風潮。

1987年7月15日政府正式宣佈解除戒嚴。滾石唱片『快樂天堂』、許景淳『睡吧!我的愛』、蔡藍欽『這個世界』、張洪量『祭文』、王傑『一場遊戲一場夢』都是很受歡迎的專輯。實力派的年輕音樂人,用豐富有料的創作來擁抱自由的時代。

解嚴後國語唱片市場,男性歌手開始佔盡上風。例如:黃舒駿『馬不停蹄的憂傷』、陳昇『擁擠的樂園』、伍思凱『愛,要怎麼說』、趙傳『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羅大佑『愛人同志』、鄭智化『老么的故事』等。1989年反映都會單身女郎專輯出現,例如:陳淑樺『跟你說聽你說(夢醒時分)』、潘越雲『我是不是你最疼愛的人』。

解嚴二年後,台灣唱片界全面掀起新台語流行歌的創作運動。悲情不悲情,又全都化成台灣人有感情的表情。首先是黑名單工作室於1989年所推出的『捉狂歌』專輯,這是解嚴後第一張自由創作的新台語流行歌代表作。但是因為適逢選舉期,這張專輯還是被國民黨所掌控的主流媒體宣佈禁止播送。

解嚴後文夏回到台灣來魅力仍然不減,這幾年除了開辦自己的演唱會以外,文夏還經常受邀在陳昇、五佰、閃靈樂團、董事長樂團等後輩藝人的演唱會中演唱。


禁歌對台灣流行音樂發展的影響

解嚴以後,台灣流行音樂使用的語言才真正開始多元化。創作者有寬廣的寫作和表演空間,形式意念也都不會再受限,今日流行音樂創作已經呈現百家爭鳴、眾聲喧嘩的正常風貌。

回顧威權意識型態影響下的禁歌時代,那些曾經被壓抑真實感受所產生的歌詞,和不夠狂放的柔弱曲風,其實也是一種苦中作樂的甜蜜回憶。但是對台灣流行音樂大環境發展的破壞真的很大,特別是在台語、客語和原住民音樂的發展,有些傳統音樂的沒落或消失是最大的遺憾。

台語歌曲的流行為何會轉變為悲情色彩和江湖風?客語歌曲又要從小眾開始開發到大眾市場?原住民音樂有些是否和郭英男一樣,消失在山谷中?然而,這一切還是頗令人期待的,在自由歌唱、歌唱自由的時代,有許多新世代的音樂人不是也都正在努力開創中?

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解嚴後流行音樂不會再與社會現實脫節,也不會淪為「靡靡之音」或「風花雪月」,也不需要再用抽象化的歌詞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抗議,更可以百無禁忌的自由創作。

就音樂創作上而言,以我們現在寫歌的尺度,如果是處在禁歌時代,可能早就被抓去槍斃了。這是一個幸福的創作時代,你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和對這片土地的認同感。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音樂風格,和自己的生活做溝通跟連結。更可以自由表達出一個人,該有的喜怒哀樂,唱出屬於自己的歌。

解嚴後的今天,台灣人總算有寫歌和聽歌的自由空間。

禁歌滄桑史 卅年說從頭,查禁理由不一而足 事過境遷喜見開放

出處:聯合報(1988.03.13,聯合報第17版)


<本報記者張麗伽特稿>

八百九十八首戒嚴時期禁唱的流行歌曲,經新聞局邀請學者專家重新審議後,有近三分之二解禁。這些歌曲當年如何禁唱?現在又以什麼理由開放?似乎是國內流行歌曲發展史上不應湮沒的一段故事。


遭禁流行歌曲的歷史,可以上溯自政府遷台初期。然而,由於年代久遠,部份早期查禁檔案佚失,缺乏官方文件證明,已經難以確認。

根據現存資料,查禁歌曲源起,始於民國四十九年二月九日警備總司令部倡偵字第零四五號代電,當時查禁的「漁舟唱晚」,是一首小提琴與國樂協奏曲,禁止流傳的確實原因已不可考。不過,這首曲子在坊間並未絕,也不屬於流行歌曲的範疇。第一階段第一首遭禁的國語流行歌,似為警備總部四十九年八月三日倡偵字三八○號代電查禁的「月落烏啼」,這首小士作詞、勞燕作曲、吳鶯音主唱的歌曲,在重審會中仍未獲過關。

其次陸續頒佈的禁令,包括警總五十年元月二十五日倡偵字四號代電的「光棍苦」,以及五十年四月倡偵字一五九號代電杳禁「三年」等多首。這個階段被查禁的國語歌曲名單,五十年五月卅一日曾透過大眾傳播媒體通令全國,共計兩百五十七首。

警備總司令部民國五十六年六月編印的「查禁歌曲」資料中指出,這些五十年前後查禁的國語歌曲,係會同內政部、教育部、交通部、國防部總政戰部、國立音樂研究所、中華民國音樂學會及台灣省警務處有關單位共同審查核定,凡是將這些禁歌錄音、灌片、播唱、演奏或刊載流傳者,除了扣押其出版物品,還得依有關法令議處。

當時所發布的十大查禁原因,包括:(一)意識左傾,為匪宣傳;(二)抄襲共匪宣傳作品之曲譜;(三)詞句頹喪,影響民心士氣;(四)內容荒謬怪誕,危害青年身心;(五)意境誨淫,妨害善良風俗;(六)曲詞狂蕩,危害社教;(七)鼓勵狠暴仇鬥,影響地方治安;(八)反映時代錯誤,使人滋生誤會;(九)文詞粗鄙,輕佻嬉罵;(10)幽怨哀傷,有失正常。

這個階段被禁唱的,包括李香蘭的「三年」、姚敏的「漁光曲」、賀綠汀的「嘉陵江上」等。第二階段民國五十三年六月,台北市政府參照警總禁令印發一本「查禁歌曲非錄」的黃皮小冊子,除增加「媽媽吾也真勇健」、「哥哥一封信」、「殉情花!紗容」三首歌之外,又附錄一份兩百二十六首「已往查禁歌曲名單」,顯示並非同一時期禁唱的歌曲,歌曲,包括周璇的「夜上海」、「莫負青春」、「何日君再來」;李香蘭的「恨不相逢未嫁時」,白雲的「良夜不能留」,白光的「桃李爭春」、「戀之火」,以及「給我.個吻」、「人隔萬重山」等。

參與歌曲重審工作人士回憶說,由於當時整個時空背景特殊,使一些流露憂傷情緒或表達男女戀情的歌曲,在軍隊中被列為禁唱。然而,部份膾炙人口的老歌,迄今仍於民間流傳,甚或在社會大眾逐漸淡忘曾有禁唱令的狀況下,已公開在電台、電視中播放。如由鄧麗君重唱的「何日君再來」、張俐敏重唱的「給我一個吻」,都一度引領坊間風騷,不以為忤。第三階段民國六十三年,為流行歌曲把關的工作輾轉移交至行政院新聞局歌曲出版品輔導工作小組,並數度對「詞曲頹廢消沈,影響民心士氣」的「靡靡之音」公佈禁唱令,如民國六十三年五月卅一日查禁的「溫泉鄉的吉他」、「台北今夜還是下著雨」等四十九首,同年十一月廿一日公佈的「一條日光大道」、「愛你愛在心坎裡」、「小雨」等九十一首,這些流行歌曲都收錄在六十五年十二月一日由行政院新聞局編印的禁歌曲錄中,共計四百卅八首,其中不乏與其他禁歌錄重複之處。

就現代人的眼光看來,當年部份歌曲遭禁的理由,或許有些匪夷所思。然而,當還原至早期複雜的環境因素中,某些「聯想力豐富」的查禁解釋,似乎也不再全然無法領會。值得注意的是,三個不同階段遭禁的流行歌曲,部份依舊流傳不絕,顯現民間流行歌曲口耳相傳的活力,有時不免超越了政治的管理。解禁明快解嚴以來,新聞局邀請丑輝英、汪精輝、涂敏恆、張昊、謝君儀、李芳育等六人,分別於二月十一日、二月廿九日及三月十一日召開三次重審會,讓將近三分之二的禁歌重見天日。就審查過程來看,委員們的決定是「明快」的,以三月十一日的會議而言,議程進行約三個半小時,審議了四百三十八首歌曲,平均每首禁歌所花費的時間,約為半分鐘。

當年整批遭禁的流行歌曲,因事過境遷,又將整批開禁了,值得社會大眾為新聞局鼓掌慶賀。當然,部份歷經禁令與時間洗禮,與現代生活思想脫節的流行歌,其「流行」的紗衣早已褪色破敝,未來也不必然會再重現街頭巷尾了。

至於,部分被視為「蘊含政治暗示」或「涉嫌妨害社會善良風俗」而依然塵封的禁歌,未來可不可能敗部復活呢?恐怕這必須等待下一步開放浪潮捲襲後,社會大眾或許有機會自己來評斷,那剩下的三分之一,究竟需要以行政的力量繼續限制?還是早應交由整個時代來見證?

2008年11月8日 星期六

《聯合晚報冷眼集》兩岸對話了 朝野有何不能對話

出處:2008/11/08 聯合晚報

【聯合晚報╱記者李濠仲/特稿】2008.11.08 02:34 pm

陳雲林訪台,他是最大受益者,該給的給了,該拿的也拿回,有閒情逸致吟詩作對,感性告白,留下亂糟糟的台灣。執政的國民黨,在野的民進黨,都賠了不少政治資本,在下次江陳會前,台灣朝野是否該自己先對話一下。

台灣政黨的發展,無論誰在朝,誰在野,幾乎要走到完全沒有溝通空間的地步,彼此的政治立場不僅鮮明,凡事堅壁清野,視對方如寇讎,全面相互杯葛,扯後腿,誰當朝,誰當野,都一個樣,對本該一致的基本價值、原則,國、民兩黨愈來愈缺乏從一而終的標準,全看當下自己的角色而定,昨是今非、今是昨非,不斷發生在這兩大政黨身上。

就連同時面對中共,也全無共識,大家都把自己的信仰無限膨脹,忘卻了民主自由所蘊藏的真理。陳雲林來台真有意義,也許不在簽署協議本身,而是讓台灣朝野政黨反躬自省,彼此之間是否才該先來場破冰之旅,否則兩岸交流變賣台,上街抗議變暴力,正義的出發點都被扭曲成自己最不想看到的另一面,代價何其得不償失。

可悲的是,總有特定人物在台灣撕裂至此,仍欲圖從旁加油添醋,各自不斷選擇性、極為偏頗的鎖定特定現象、狀況、情境、議題,渲染、誇大,非看到兩種立場的台灣人民你死我活不肯罷休,如此只會讓原可朝理智邁進的朝野對話,走向死胡同。

陳雲林已經走了,或許執政、在野雙方陣營可以先休息一下,讓快要消失的冷靜力量,出來吸一口氣,不要再互相指責,趕快開始對話,若兩岸都能開始對話,黨內朝野有何不能對話。

【2008/11/08 聯合晚報】

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張大春:何必拯救火星文?

作者:張大春
出處:【2008/09/23 聯合報】


上了點年紀的人一不小心就會變得憂國憂民,彷彿舉世滔滔,都在發動著令人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以應付的禍事。文字其一也。

我素所尊敬的長者們和我一向不太尊敬的長者們成立了一個「拯救國文聯盟」,看來是個「準群眾運動團體」,要呼籲全民重視國文教育,因為「我們國民的國語文程度已經低到不能再低的地步了」。他們不能忍受「囧」字在「透明」、「明亮」之外,另有「困窘」、「羞慚」、「被打敗」之別解。就如同香港地區的長者不能忍受「喪」字成為一個比「勁」、「極」、「超」還要用意強烈的副詞;大陸地區的長者也不能忍受:一個「雷」字,明明就是雲層放電所發出的聲響,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年輕人以此字作動詞,意思卻是「驚疑」、「震撼」。

因為隔閡 自曝於長者之林

我在念初中的時候,常和鄰座的梁達年、孫凱相約讀書,我到現在還能順口誦出「鋰鈉鉀銣銫鍅」這一系活潑金屬的原因,正是一塊兒背化學元素表的三個人經常用這六個字形容班上同學的調皮程度。三個人之中,偶有某一人耍調皮,另外兩個還不免脫口而出:「你也太『鍅』了一點吧?」在我們三個人短暫成形的那個小圈子裡,不明白「鍅」意指「調皮之極」或者「過度活潑」,則不啻為智能上的欠缺,也是隔絕於我們那三個人的小圈子之外的具體象徵。

用這個微末細瑣的人生片段為例,我們稍稍有一些年紀的人應該知所覺悟:對於慣用語符的顛倒、訛冒、扭曲、穿鑿……有時並非出於無知,而是搬弄;並非源於誤解,而是諧仿;年輕人—尤其是年輕人—也許根本不在乎其所使用的語言是否能與大多數人溝通;相反地,大多數不能解其語言而無法與之溝通者,反而因為這隔閡而明顯地自曝於長者之林。

青春短暫 長輩也曾「屌」過

相對於掌握了社會上一切有形、無形資源的長者來說,年輕人除了短暫、匆促的青春,還有甚麼足以驕人的成就呢?另一方面,恰恰是令人不忍回顧的青春已經走遠了,長者們大多忘了自己在年輕的時候也曾經嘗試著用些新鮮的語言來標示自己和前一代長者的不同。我三年級的長輩教我使用「屌」字形容「很棒」的那年,我那一字頭的爸爸曾經明令告示:在家中與長者說話,不得使用此字。五年級的人發明「唬爛」這字眼之際,四年級生已經不大敢用「蓋」字作口頭禪了。六年級生以「機車」暗咒他人的時候,還在使用「雞掰」罵人的傢伙所現形的不是粗鄙,而是老朽。

「Orz」是一個用英文字母拼裝而成的會意字,別以為它就是畫面所顯示的「拜服」而已,在許多時候,這個字符被用來表現一種難於言說的無奈,大約等於口語中的:「我敗給你了!」

同樣地,「囧」也可以附會於孟克那張〈吶喊〉而引伸出恐怖、以及overwhelming的意思,但是,更多使用這字符的人很可能祇是在表達一種「無言以對的鄙夷」。

由於廣泛使用而形成的意義分歧恐怕要比「漢字怎麼可以使用英語符號?」或者「古體僻字怎麼可以當作人臉而以象形解之?」諸如此類的問題更為深刻。字義歧出 —正是「眾說紛紜」這個成語所顯現的意義—將要證明一點:使用這種新語符的人越多,它就越不能準確地被瞭解和使用。也正是因為「眾說紛紜」,最後會讓使用這種語言的社群自覺無能溝通而崩解。

新流行語會起來 驅逐火星文

從而—無論在網路或其他公共媒體上—使用新創語言的年輕人始終應該明白的是:就在他們的身後,更年輕的孩子們也正在醞釀著令他們無法逆料的語言,換言之:全新的流行語正準備著要趁前一代無從防範之際驅逐他們。

火星文一點兒也不可怕,它們只是會被下一代的火星文驅逐而已。至於長者,請容我不客氣地說:無論長者可敬與否,憂心都不利於餘年,而長者若有可觀可仿可摹寫之文字流傳,也不至於因為年輕人太「鍅」而磨滅。

(本文作者為作家)

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

生命中的缺口

作者:張忠謀

在一個講究包裝的社會裡,我們常禁不住羨慕別人光鮮華麗的外表,而對自己的欠缺耿耿於懷。但就我多年觀察,我發現沒有一個人的生命是完整無缺的,每個人都少了一樣東西。

有人夫妻恩愛、月入數十萬,卻是有嚴重的不孕症;有人才貌雙全、能幹多金,情字路上卻是坎坷難行;有人家財萬貫,卻是子孫不孝;有人看似好命,卻是一輩子腦袋空空。

每個人的生命,都被上蒼劃上了一道缺口,你不想要它,它卻如影隨形。以前我也痛恨我人生中的缺失,但現在我卻能寬心接受,因為我體認到生命中的缺口,彷若我們背上的一根刺,時時提醒我們謙卑,要懂得憐恤。

若沒有苦難,我們會驕傲,沒有滄桑,我們不會以同理心去安慰不幸的人。我也相信,人生不要太圓滿,有個缺口讓福氣流向別人是很美的一件事,你不需擁有全部的東西,若你樣樣俱全,別人吃什麼呢?也體認到每個生命都有欠缺,我也不會再去與人作無謂的比較了,反而更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猶記得我那可稱為台灣阿信的企業家姑媽,在年近七旬時遁入空門前告訴我:「這輩子所結交的達官顯貴不知凡幾,他們的外表實在都令人豔羨,但深究其裡,每個人都有一本很難唸的經,甚至苦不堪言。」

所以,不要再去羨慕別人如何如何,好好數算上天給你的恩典,你會發現你所擁有的絕對比沒有的要多出許多,而缺失的那一部分,雖不可愛,卻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接受它且善待它,你的人生會快樂豁達許多。

2008年9月3日 星期三

奧修談婚姻

作者:奧修
出處:網路流傳


1.  愛無法成為婚姻的基礎


婚姻是一個很大的教導,教導我們學習「依賴並不是愛」,依賴意味著衝突、憤怒、恨、嫉妒、佔有、和控制。一個人必須學習不依賴,但是要達到這樣,你需要進入很深的靜心,好讓你能夠自己一個人就很喜樂而不需要別人。

愛永遠無法成為婚姻的偉大基礎,因為愛是一種有趣的遊戲。如果你因為愛而跟一個人結婚,你將會後悔,因為那個樂趣很快就會消失,當新鮮感消失,無聊就進入了。婚姻是為了更深的友誼和更深的親密。愛也隱含在它裏面,也並非只有那個因素。所以婚姻是心靈的!有很多事情你永遠無法單獨一個人去發展。即使是你自己的成長也需要別人來反應,需要一個非常親密的人,使你能夠對他或她完全敞開。


婚姻根本就不是性的,是我們迫使它成為性的。性或許存在,也或許不存在。婚姻是一種很深的心靈交融。如果有這樣的婚姻發生,我們就可以生出非常不同的靈魂,品質非常不同的靈魂。事實上,浪漫的愛是病態的,這個羅曼蒂克的瘋狂是由我們一夫一妻制的訓練所創造出來的。如果一個人被允許去愛,他就永遠不會去累積可以投射的緊張,所以,唯有在一個非常病態的社會裏,浪漫的愛才可能發生。


在一個真正健康的社會裏,將會有愛,但是不會有浪漫的愛,而如果沒有浪漫的愛,婚姻就會進人一個更深的層面,它將永遠不會使你感到後悔。如果婚姻不只是為了愛,而是為了更親密的在一起,為了一個「你見我」的關係,好讓你們兩個人都能夠成長,不是以「兩個我」,而是以「我們」來成長,那麼婚姻真的就是無我的訓練,然而大部分的人根本就不知道那種婚姻。



2.  愛給予自由,並非征服

很容易可以瞭解為什麼人會殺死他所愛的東西。因為當你愛一個人,某種在你裏面很深的本能就會開始渴望去知道那個人。記住,知識一直都是去征服和去佔有的一種努力。因為你想要去佔有你所愛的人,所以你想要知道所有的秘密,如果那人的某些東西保持不被知道,那個未知的部份就不在你的掌握之中。那就是為什麼愛人之間互相扮演偵探,他們想要知道每一件事,他們一直激勵對方說:「打開你的心,說出來,不論它是什麼,將它帶出來!」這真的很醜陋,因為你或許能夠對那個人多知道一些,但是那個愛也同時在消失,因為愛只能夠存在於兩個奧秘之間。


永遠不要試著去穿透那個人最終的奧秘,讓它自由。愛給予自由,它並不是一個征服的問題。你給予越多的自由,就有更多的「知」會發生,但它並不是知識,它是一種感覺。


3.  可以單獨,才能夠愛

我們繼續藉著別人、藉著愛的客體來填補我們存在的某些洞,我們繼續透過別人的眼睛來看我們的形象,所以當愛人消失,突然間就有一個洞產生,因為你錯過了你可以看你的臉的鏡子,你錯過了你的臉。

當愛人分手的時候,這才是真正的難題。有很多人即使愛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消失了,仍然還在一
起,他們承擔不起失去對方。先生和太太依附在一起,雖然他們知道得很清楚,愛在很久以前就消失了,或者也許它一開始就不存在了,他們有覺知到,他們對它感到痛苦,但是他們無法做什麼,曾經有一千零一次,他們想分開,但是那個分開的概念會帶來恐懼,因為那個形象就在別人的手裏,一旦別人不復存在,你就不知道你是誰,突然間,你就失去了你的認同,你就失去了你的靈魂、你的自己,突然間,每一樣東西都變得一團糟。


這一次開始跟你的單獨生活在一起,那是一個洞,這一次不要試著去填補它,讓它就這樣,雖然很困難、很費力。你會覺得很悲傷、很沮喪,讓它就這樣,但是要學習單獨生活。我並不是說你一生都要單獨,但是首先要學習單獨生活,然後再找一個夥伴,那麼那個關係將會處於一種完全
不同的層面,它將不是一面鏡子。

你可以單獨,唯有如此,你才能夠愛,那麼愛就不再是一個精神不健全的需要,它已經不再是某種你必須依靠它來定義你的東西。你可以單獨。不必有愛,你也知道你是誰。愛變成一種分享,如此一來,那麼愛就不再是一種需要,而是一種奢侈。

2008年8月27日 星期三

正向思考才能擁有快樂人生

作者﹕唐依旋
出處:大紀元

大紀元2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唐依旋綜合編譯報導) 在現代社會複雜的生活中,人們較以往更容易遇到令自己挫折與沮喪的情況。有許多人因此而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甚至對自己與人生失去信心。面對心理脆弱的問題,許多人只單純的認為是天生的個性差異。然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是否能時時保持正向思考,除了先天的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自己內心的選擇。

樂觀與悲觀之間,也不過只有那麼一線之隔。 樂觀的人內心總是充滿著希望,在困境之中看到的多半是光明與機會;而悲觀的人內心多充滿著怯懦與絕望,在遇到困難時,往往只會看到黑暗與失敗。

正向思考對人體的影響

科學家們發現,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所分泌出的神經傳導物質,經過實驗證明具有刺激細胞生長發育的功能。一個樂觀的人,因為常常使用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所以經常分泌出讓細胞健康的神經化學物質。因此,樂觀的人比較不容易生病。而一個悲觀、憤世嫉俗的人,神經系統則會不斷的使用負向思考的神經,而分泌出一些使細胞凋亡的神經化學物質。

醫學上也發現,神經系統與免疫系統是相關聯的。當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分泌出能讓細胞生長健康的神經化學物質時,人體的免疫細胞也同樣會變得比較活躍,並分化出更多健康的免疫細胞,對於疾病也就更有抵抗力。但是,一個悲觀的人卻會因身體中的免疫系統被負向思考的神經系統影響,導致許多免疫細胞死亡而失去了對人體的保護作用。

從心理學實證方面來說,研究學者寇菲 (Cofer)指出:當人們遇到挫折時,高達九成以上的人會有攻擊、退縮、壓抑、固執等反應,而正面思考的人會有這些反應的比率則低於一成。

保持正向思考的好習慣

人在面對挫折時,心裏非常容易不由自主的一次次回憶那些令自己傷痛的感覺與事物。若是仔細的觀察自己的內心世界,便會發現,自己已沉陷在那些不愉快的思想之中而無法自拔;開始怨恨曾經傷害過他的人、害怕面對生命中的挑戰、或是覺得羞愧沒有達到應做到的標準。剛開始也許只是一種很微小的挫折感,但隨著思想的強化,很可能會被擴大成很大的一個心理影響。

在《今日心理學》中,凱瑟琳‧馬格溫(Kathleen McGowan)表示:人如果能夠學習控制自己的思維,尤其是在面對一些負面情緒時,生活也相對會變得容易許多。人們會更容易忘掉那些使自己感到挫折及生氣的人、事、物。藉由訓練,人可以更瞭解自己的負面情緒以及應對的方法,並使自己不被負面的情緒所操控。

美國內華達大學的心理學家海斯 (Stephen Hayes)表示:「更有效的辦法是接受那種負面的想法,但是學習使自己與那種會強化它的力量區隔開來。」讓自己脫離那個已在大腦中形成的思維軌道。將自己脫離出那個不愉快的記憶當中,並反問自己:我為什麼不選擇放鬆些及快樂些呢?當負面的感覺出現時,對這種情緒保持警覺,但不在思想中強化它、看重它。例如:當你因工作時犯了錯誤而感到自責時,試著告訴自己,我已經意識到自己所犯下的錯誤了。當自己的腦中閃過一些自責的言語時,也可以嘗試著將那些感受說出來。重點是,使自己保持不為這些情緒所牽動。

保持正向思考的幾個方式

要在現實生活中做到心平氣和的面對每一件事並不容易。如果只是一味的壓抑自己的負面想法,其實並不會對情緒的舒解有任何幫助。相反的,只會使情況變得更糟。研究顯示:當人竭力的抑制負面情緒時,其實只會更強化它,使它變得更難根除。因此,諸如「否定不快樂的感覺」、「避免矛盾產生的可能」、以及「藉酒澆愁」等方式都不會對正面的處理事情有太大的幫助。

心理醫生也提供了幾個能夠讓我們經常保持正向思考的方法。

1.以包容的心來看待身邊的人、事、物。
2.儘量不說批判及攻擊性的言論。
3.仔細觀查生活的周遭,並懂得以感謝的心來面對。
4.找一種最適合自己的放鬆方式:如聽音樂、閱讀、打坐冥想等。
5.不斷提醒自己:任何危機都可能成為一種轉機。
6.多一點付出、少一點期待;凡事做而不求。
7.克服恐懼的心理、成為生命的勇者。
8.適時安排旅遊,多接近大自然。

保持對自己內在思維的警覺,但又不被這種思維所操控,是面對挫敗的最好方法。這樣的正向思考也能幫助自己學習不將事情擴大而失去信念。藉由一些小方法,都能使我們更容易面對生命中的挫敗與挑戰,也更能擁有快樂的人生。

2008年8月14日 星期四

蜜蜂與蒼蠅

作者: 不詳
出處: 網路流傳

如果將一隻蜜蜂和一隻蒼蠅放進一個玻璃瓶中,然後將玻璃瓶平放,瓶底朝向較光的窗口,再打開瓶蓋,你猜會怎樣?何者會逃出生天?

實驗證明,勤勞的蜜蜂會不斷地在瓶底找出口,直至力竭而死;而蒼蠅卻可以在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內,從玻璃瓶口逃出。

隨機智慧戰勝傳統教條

蜜蜂之死,是因為被傳統智慧和邏輯所誤。 牠們以為,「密室」的出口必然是在光線最明亮的地方,因此只管拚命撞向瓶底,重複這種牠們認為合乎邏輯的行動。對牠們來說,自然界並無玻璃這種不能穿透的透明物體,因此牠們的智力愈高,愈重視邏輯和經驗,這種奇怪的障礙物就愈發不可理解。

相反,智力較低的蒼蠅對邏輯毫不在意,只管四下亂飛,卻誤打誤撞地找到了出口,構成了一個智者消亡、頭腦簡單者卻得救的警世故事。

這不單是一個寓言,而是美國一個著名的組織行為學者卡爾偉克的實驗。

他總結這個實驗的教訓時指出,冒險、試錯、即興發揮、隨機應變以及迂迴前進,都有助應付瞬息萬變的世情。 這樣的問題之所以緊迫,是因為模糊和不確定性,已成為當今企業管理的難題。 面對複雜的世界,我們需要的是隨機性的智慧,而不是教條式的智慧。

2008年8月5日 星期二

遠方


攝影:楊雅棠

文:蔣勳
出處:世界日報‧世界副刊‧藝文天地(2008/07/09)

當我依賴另外一個身體時,我往往就失去了自己的重心,對方一旦離開,我就倒下。

許多種籽都帶有可以在風中旋轉的翅翼,使它們飛到遠方,飛到可以生根的地方。

有時候我會故意傾斜身體,嘗試尋找重心的極限。

2008年7月31日 星期四

人人心中都有看不見的玻璃

作者:葛雋
出處:我們都忘了,『放下』也是一種選擇


「大魚吃小魚」是大自然的規律,科學家透過一項特別實驗,
卻得出一個不同的結論:

他們用一塊玻璃將一個很大的魚缸分割成兩邊,首先在魚缸的一邊放進一條大魚,並連續幾天不給大魚餵食;之後,在魚缸的另一邊放入很多條小魚。

當大魚看到小魚之後,立刻筆直的朝著小魚游去,但是牠沒有注意到中間被一層玻璃隔著,所以一頭撞上玻璃後彈了回來。

第二次,牠使出渾身的力氣,再向小魚衝去,但結果還是一樣,而且這次更令牠撞得鼻青眼腫,疼痛難忍。經過了兩次失敗,大魚放棄了眼前的美食,不再白費力氣了。

第二天,科學家將魚缸中間的玻璃抽掉,只見小魚們悠閒的游到大魚的面前,而大魚此時再也沒有吃小魚的欲望了,眼睜睜的看著小魚在自己的面前游來游去。

【心的體驗】
在每個人的心中,其實都藏有一塊無形的「玻璃」,讓我們不敢大膽、主動、積極、進取的表白自己,或者去做某件值得一做的事情。

例如你常常會想:我應不應該說呢?說出來會不會得罪人呢?這件事情我可不可以做呢?如果有不好的後果怎麼辦呢?事情還沒做,就先被自己嚇退好幾步。而這些不確定、不敢嘗試的心態,就像每個人心中的玻璃,不只阻礙我們前進,也限制我們的潛能。

偶爾遇到挫折,很多人便「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碰到難題能閃則閃,就怕在同一個地方再次跌倒。我們常用閩南語「驚驚袂得等」這句諺語激勵人不要畏首畏尾,要勇往直前。一個不自我設限勇於打破心中那塊無形「玻璃」的人,通常也是距離成功最近的人。

人生是一場奮鬥的旅程,有順境也有逆境,有快樂也有悲傷。而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能力、無限發展的潛能,我們也經由不斷的學習來累積智慧,讓我們克服無數的困難。

人的頭腦也是煩惱製造機,所有的不安、恐懼就像小狗脖子上的項圈,把我們牽著走,我們自己卻無從抵抗。我們也時常背著包袱趕路,把壓力、焦慮往身上扛,更把自己壓得喘不過氣;萬萬沒想到,原來,困住我們的其實是我們自己,給我們帶來麻煩和危害的,也是我們自身。

想法決定你的心態,心態決定你的生活,換一個角度思考,跳出固有的思維框架,人生的哲理會如浪花般在你的腦海湧現。

當你放下沉重的包袱,拋開一切的執著,抬起頭大步向前走,你會感覺「幸福」隨時跟在你的左右。

2008年7月23日 星期三

找個懂妳的人

作者:不詳
出處:網路流傳


要找到真愛,便要找一個懂妳的人。
這個人也許並不是十全十美,但因為他懂妳;
所以,妳就認為他是十全十美的,
就是這麼一個「懂」字。



「懂」是什麼?

當妳遇到挫折時,
他不說一句損妳尊嚴的話。

當妳意氣用事時,
他絕不遷就,而會娓娓解說事理給妳聽。

當妳心情不好時,
他絕不和妳一般見識,而大吵大鬧。

當妳遠隔千里,
難得見面時,他也深信妳。

當妳愉快時,
他也愉快而且會告訴妳。

當妳煩惱時,
他也煩惱但不會輕易告訴妳。



「懂」

是需要多少的了解、多少的體諒、多少愛心。
要找一個懂妳的人,也許很難,但要有信心。
找一個懂妳的人,也許自己先做一個懂他的人。

2008年7月20日 星期日

別為愛情傷了自己(作者不詳)

作者:不詳
出處:網路流傳


上週,一個陷在兩難愛情的男子問我,怎樣才叫他的真愛,如何取捨?

我想了想,說:『哪個人讓你相處起來快樂自在,哪個人可以讓你大小事情分享不擔憂對方會反對或介意。哪一個人會在你宣洩情緒的當下馬上傾聽且安慰,讓你自然放下身段的述說自己的缺點』

我想,那是真愛、是適合、是你們比別人更多機會走更長遠的路。

我不知道這樣說對不對,但是,我知道在我以往的愛情經驗裡,曾經遇過條件很好的人,有共通的興趣甚至價值觀,最後,我們還是選擇當了朋友。原因無他,因為說不上來的原因讓我們經常為大小事情起爭執口角,那樣的感覺會同時減弱兩個人的能量,包含愛情。

後來我發現同樣的狀況事件,發生在我和現在男友之間便不再成為問題。

一如渡邊淳一所說:「沒有一個女人是性冷感,如果有,那是因為她遇錯了不適合她的男人。」

同樣的,我要說,『沒有一份真愛會傷人累累,耗損能量,如果有,那是因為你遇錯了人。』

遇錯這件事,很有趣。因為你必須嘗試相處過後才能知道答案。

如果有一天,你跟這個人互相交往很多年,可是很多事有顧忌不能分享,不能一起吃喜歡的食物,不能討論共同的話題,說不上來快樂不快樂,至多就是沒有太多辛苦,但是午夜夢迴,你知道心裡就是空了一塊對方碰觸不到,你知道你們曾經相愛但是心不自在。

那麼,你會不會願意離開?願意分手?

願意去相信自己會有真愛,同時也放對方一份新的自由自在?

我認識很多朋友,通常是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為,面對真正的自己是最需要勇氣的。

我相信,兩個人之間是互動的一個系統,是一個磁場。

很多部分不是一方努力忍受就可以持續,或者持續就能真的快樂。

一個真的好的對象,不是那些外在條件高達90分的人,否則你跟張曼玉或劉嘉玲結婚又有甚麼差別?因為有一天,他們目前的優異條件都可能被另一個人所取代,就像你說的:『不要安慰自己結婚就好』,不要催眠自己你們之間的問題不是問題。

真愛是不用屈就的,是可以自在舒暢的。

我想,你一定會同意我這句話吧!

這輩子我們可能會遇到很多觀念感覺相近的朋友,我們會有過一段愛情相伴過那麼一段日子,有人說分手叫緣盡,我倒不那麼認為。

我反倒覺得那是培養你更清楚了解自己並給自己空間的一個過程,你跟人真正的緣分才正要開始。

當你年紀越大越明瞭自己時,你就會知道你要的對象和生活模式,兩個人的靈魂相伴卻不壓迫,是情人更是一輩子的朋友。

這兩年,我開始學習感覺,用心去感覺。

香草的天空電影裡,不斷重複那句台詞:『open your eyes』。提醒我們眼睛睜開不過只是看到世俗的判定,看到外在的對錯價值,然而你心裡的那雙眼呢?是不是看到了綠草如茵,看到蔚藍的一片遼闊的天,等著你和對方握手去飛翔?

如果見到了,那是因為真愛的名字,叫自在……

40歲的感想,想結婚(王文華)

作者:王文華
作者:王文華的Blog

  我40歲,還沒結婚。我媽催得快放棄,我一點都不急。

  我談過幾次戀愛、約過一些女生、主持過很多婚禮、甚至祝福過我的情敵。人來人往,從沒想結婚。我老覺得:既然有蛋白質女孩,幹嘛要蛋白質太太?

  每次鬧完洞房,雖然不能在洞房住下,但也覺得甜蜜。送伴娘回家的路上,當然會和她交換手機。愛情很重要,所以繼續快樂地約會就好。既然能當鬧別人的主持人,何必當被鬧的主角?

  但2006年年底,我想結婚了。

  唉,這都要怪我那大學同學!

  這同學在10月第二次結婚,兩次我都是伴郎。他和前妻在兩年前離婚,這兩年過得很不好。工作不順,身體也出了狀況。肝臟檢查出一個良性瘤,虛驚一場。婚禮前一晚他跟我說:“我們遲早要走,我不希望走的時候,孤單一個人。”

  這理由聽起來很牽強,於是我問他:“你愛你的新老婆嗎?”

   “當然愛,但老實說,不像我對第一任老婆那樣愛!”他的坦白嚇了我一跳,他繼續說,“你看看,我那麼愛我前妻,最後還是分開。在婚姻中,愛很 『重要』,但不『必要』。婚姻是一種夥伴關係,我們一起經營生活。婚姻中最重要的是生活的『活』,過日子的『過』,很少夫妻,是把『愛』放在嘴邊的。”


  我仔細想想,還真沒錯。我的夫妻朋友們,出門時牽手都很少,更別說示愛了。

  “我勸你做兩件事:”同學說,“第一,健康檢查。第二,結婚。”

  2006年10月,我做了第一項。我躺在病床上,看著冰冷的電腦斷層儀器向我伸出魔爪。我伸出手,想摸,卻摸不到一雙溫熱的手掌。

  那一刻,我約會的女孩,都在忙各自的事。她們不會來,我也沒有找她們。儀器啟動時,我猛然發現:我有去party的女伴,卻沒有去醫院的伴侶。我有很多同享樂的女友,卻沒有一個共患難的對象。

  而人到了某一個年紀,患難,慢慢變得比享樂多。伴侶,慢慢變得比女伴重要。

  健康檢查完後,我坐在醫院的長廊,看到一位老太太,推著輪椅上的老伴。他們從長廊,走到草地上曬太陽。再從草地,慢慢走回病房。半個小時,一句話都沒說。老太太沒有低下頭說“我愛你”,但兩人的表情卻這樣滿足、如此篤定。

  我猜進病房後,老太太也不會說“我愛你”。但我確定,她會在病床邊守到天明。明早起來,她不會叫老公“Honey”。但我確定,她仍會幫她吊點滴。

  太陽不用證明它明天會升起,我如果像太陽愛地球一樣愛你,不需要在嘴巴上裝滿星星。


   夫妻生活,只需要出現、及陪伴。情人約會,需要不停地講笑話、或轉餐盤。在醫院角落,我回想這一兩年來的許多約會,其實都是同一場表演。觀眾也 許不同,但節目都一樣。散場都在半夜一點,不太敢在白天見面。我幻想:有沒有一場約會,是一輩子的?有沒有一場約會,可以在醫院的房間?


  當然有,那種約會,叫婚姻。

  走出醫院,我想結婚了。可惜結婚不像健康檢查,只要掛號繳錢,萬事OK。結婚需要對象,找女友很容易,找對象很難。

  還好我有整個2007年。我把這想法告訴同學,他在短信中寫著:“惡有惡報,這下有很多人要來鬧你洞房”。我回他:“放馬過來,你們的招術我都知道。”

  但這並不是我真正想說的話。我真正想說的是:謝謝你,謝謝你讓我想結婚,藉由婚姻,變成一個更好的男人。

最難割捨的人/體諒你身邊最愛的人(作者不詳 )

作者:不詳
出處:網路流傳


故事發生在美國的一所大學,
在快下課時教授對同學們說:「我和大家做個遊戲,誰願意配合我一下。」一女生走上台來。

教授說:「請在黑板上寫下你難以割捨的二十個人的名字。」
女生照做了。有她的鄰居、朋友以及親人等等。
教授說:「請你劃掉一個這裏面你認為最不重要的人。」女生劃掉了一個她鄰居的名字。
教授又說:「請你再劃掉一個。」女生又劃掉了一個她的同事。
教授再說:「請你再劃掉一個。」女生又劃掉了一個.....

最後黑板上只剩下了三個人,她的父母、丈夫和孩子。
教室非常安靜,同學們靜靜的看著教授,感覺這似乎已不再是一個遊戲了。

教授平靜的說:「請再劃掉一個。」
女生遲疑著,艱難的做著選擇.....
她舉起粉筆,劃掉了父母的名字。

「請再劃掉一個。」身邊又傳來了教授的聲音。
她驚呆了,顫巍巍地舉起粉筆緩慢而堅決的又劃掉了兒子的名字。

緊接著,她哇的一聲哭了,樣子非常痛苦。

教授等她平靜了一下,問道:
「和你最親的人應該是你的父母和你的孩子,因為父母是養育你的人,孩子是你親生的,而丈夫是可以重新再尋找的,為什麼丈夫反倒是你最難割捨的人呢?」

同學們靜靜地看著她,等待著她的回答,
女生平靜而又緩慢地說道:
「隨著時間的推移,父母會先我而去,孩子長大成人後肯定也會離我而去,真正陪伴我度過一生的只有我的丈夫。」










2008年1月31日 星期四

中年危機:憂鬱44歲,U形人生谷底

來源:中時電子報 2008/01/30

  美、英兩國科學家分析大量數據後發現,人生快樂與沮喪的等級,隨年紀發展,其型態呈U字形轉變;四十四歲是中年危機的谷底,而且將持續上好幾年。自中年谷底轉折過後,有年金的七十歲老人快樂程度跟廿歲的人相同。

  英國瓦魏克大學及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專家研究來自七十個國家、兩百萬人的資料後發現,就憂鬱及快樂而言,世人生命的發展型態相符得很驚人。大多數人生命伊始都很快樂,但是到中年陷入谷底。

  英國《每日郵報》廿八日報導,在此之前許多研究認為,隨著我們上了年紀,心理快樂的程度相形之下會維持平淡一致,但美、英兩國的新研究指出,情形並非如此;新研究的標題為〈人生周期中心理健康是否為U字形?〉,將發表於《社會科學暨醫學》雜誌。

  專家發現,採樣的一百萬英國人,不分男女,人生最不快樂的年紀在四十四歲,而且不論婚姻狀況、有沒有錢或者有無子女,都是如此。

  但相形之下,在美國男女就有很大差異,女性最不快樂是在大約四十歲,而男性則在五十歲。

  瓦魏克大學教授奧斯渥德表示,中年憂鬱沮喪的跡象,可見諸各色人等;有些人受苦程度比他人來得深,但依據專家取得的資料,一般而言中年危機的效應都很大。

  至於導致U字形轉折的原因是什麼,奧斯渥德表示目前還不清楚,但由資料可以看得出來,這種現象是人生深層的大事。對現代人而言,心理健康及快樂是慢慢變差的,而不是突然發生於某一年當中。

  奧斯渥德表示,大部分人只有到了五十多歲,才擺脫谷底期。令人振奮的是:到了七十歲的年紀,假如體適能還不錯,那麼平均而言,老年人的快樂及心理健康程度,會跟廿歲年輕人一樣。

  奧斯渥德表示,了解人生到中年會有如此的感受,完全正常,或許就能幫忙每個人,更能熬過那段光陰。

  英國心理衛生慈善組織「山恩」(Sane)理事長瓦利斯表示,憂鬱是很複雜及艱苦的人生處境,而且大家對憂鬱的了解還很貧乏,所以,出現任何科學研究,有助於讓大家理解這種疾病,實在令人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