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聯合電子報‧健康醫藥專欄2009/01/10
原出處:文、圖/摘自《教養好好玩》/彭菊仙著/野人文化出版
蒙特梭利是舉世聞名的幼教專家,她研究發現,無論哪一個孩子,只要達到某一個階段,就必定會主動專注於某活動,稱作「敏感期」。
這個理論帶給我極大的震撼,深深烙印在我心中,成為我教育孩子的強烈動能。但是對一個新手媽媽而言,我無法確定「敏感期」的真實性,也無法了解它的發展過程,心中存有許多疑惑,不過這的確是一個讓我躍躍欲試的新題材!才踏上媽媽之路,就與大師的理論巧遇,真是我和孩子一生中最幸運的事情。我好像就要執行一場長程的實驗,思緒像澎湃的浪潮,眼睛發亮,期待親眼目睹孩子們一次又一次進入不同的「敏感期」,我希望從孩子身上得到印證。
孩子重新開啟我的耳目,讓我尋回欣賞力、好奇心與探索力
雖然所學不是幼教專業,但因為深深被蒙特梭利的理論所吸引,所以我期許自己,要盡可能為孩子準備一個豐富的探索環境,並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挪開不必要的限制,讓他們依循自己的「敏感期」,全身投入自發的活動之中。
我在一旁觀察、引導,努力提醒自己見機行動,不要打草驚蛇,依著他們每個「敏感期」的發展程度,隨時調整環境,補充適合他們的材料、教具或深入的資訊。我感受到孩子發展的神奇力量,只要是自發性的,那種勇往直前的強大能量,像排山倒海,真的是擋不了。
就這樣,從老大兩、三歲開始,我跟隨孩子的步伐,研究九大行星、花朵的構造、馬桶的種類、人體的構造、台灣地圖、世界地圖、各種樂器、交通號誌、踢踏舞、輪船、火車……孩子上山下海,我領著孩子上山下海;孩子天馬行空,我追著他們天馬行空。孩子每天都帶給我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重新開啟我的耳目,幫我尋回欣賞力,好奇心與探索力,能時時刻刻跟隨他們的腳步,經歷一次又一次高潮迭起的「敏感期」。
每一個孩子都讓我增加一雙耳目,三個孩子加上我自己,八眼八耳,就能眼觀四面,耳聽八方。我感謝孩子給我一個重生的機會,不論我在孩提時代有沒有錯過每一個「敏感期」,但至少我現在可以抓緊機會,跟隨孩子的步伐,再次用純摯的熱情造訪這個大千世界。
孩子每日向媽媽發出數不清的「為什麼」,我們怎能不裝備自己,引領他們走進全世界?所以「在孩子眼中,我們真的就是全世界!」不要再嘆氣:「好慘!好累啊!」應該大聲歡呼:「好神奇!好驕傲!」
如果媽媽都能仔細對待孩子的「為什麼」,每個孩子都可能是大師
翔翔兩、三歲時,迷上「馬桶」,每次到別人家作客,首先先衝進浴室,但絕不是因為尿急,而是要觀察馬桶。
我的同學問,你兒子在看什麼?翔翔從廁所出來之後說:「馬麻,有兩個洞,沒有聲音!」
「什麼意思?」同學不解童言童語。
「他是說你家馬桶排水的地方有兩個洞,沒有聲音,是靜音馬桶。」
「那翔翔我問你,一個洞的馬桶有沒有聲音?」我的老同學問。
「一個洞,很大聲,我們家一個洞!」翔翔語出驚人。原來翔翔已經自己歸納出「靜音馬桶」和「非靜音馬桶」的區別。
一群尚未當媽媽的老友說,妳的孩子真特別。我回答:「其實每個孩子都有特別的地方!」每個孩子都愛觀察,都愛問為什麼,不是我的孩子特別聰明。如果媽媽都能仔細對待孩子的為什麼,可能每個孩子都有大師級的表現。
「我覺得媽媽真的很像是導遊,孩子真的非常像是從外太空來的外星人,對地球上的每一件事物都充滿好奇,每一件事情對他們來說都好有趣!」我和老同學們分享。是的,是孩子驅使我必須用敬業的態度為他們導覽!在那一刻,我看到幾位口口聲聲強調絕不生孩子的老同學心動的眼神。
孩子正是上天給我們最明亮的一面鏡子。這也是我鼓勵人們都要經歷生養孩子歷程的原因,因為孩子渾身都有啟示,一旦喜歡一樣東西,就能全心全意,整身投入,傾全力聽、傾全力做,樂在其中而不厭其煩,專注的程度不是大人可以比擬的,這就是孩子綻放的生命力,原汁原味!
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
帶孩子好好玩:抓狂媽媽的自省(彭菊仙)
出處:聯合電子報‧健康醫藥專欄2009/01/10
原出處:文、圖/摘自《教養好好玩》/彭菊仙著/野人文化出版
抓狂媽媽的自省
每位專家都不厭其煩地告訴我們,千萬不要情緒化地罵孩子;專家也不斷耳提面命,責罵孩子的時候不要做人身攻擊,不要拿孩子和別人比,不要貶低孩子的人格與能力,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在理性的時候,這些道理媽媽們都懂,誰願意發那傷身、傷神、更傷感情的脾氣呢?
但是怒火爆發、失去理性時,平日掛在嘴邊的道理全都拋諸腦後了! 因此我深深覺得,在情緒幾近崩盤時,如能掌握懸崖勒馬的技巧,才有進一步實踐以上那些大道理的可能!
我真的必須停止動手或拿棍子體罰孩子!甚至也不能再像瘋狗一樣,大聲咆哮謾罵。我必須不斷警惕自己、壓抑自己的衝動,並且變成一種教養孩子的習慣。而真的,我發現孩子們的個性改變了,互動方式改變了,孩子難免為了爭奪玩具而吵鬧,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更多時候,我看到哥哥教導弟弟許多我教過他的東西,如乖乖吃飯、喝水要拿好杯杯不滴出來;教弟弟顏色、形狀、數字,念唐詩、英文單字、九大行星、雄蕊雌蕊……甚至邀弟弟一起收拾玩具。我在一旁欣賞著哥哥循循善誘的態度,說真的,每天都有好多的感動!以下和大家分享我個人領悟到的情緒控制方法!
.「深呼吸」:一個深呼吸不夠,還可以多作幾個深呼吸,如果靜不下來,做第二個動作。
. 「閉眼睛」:除了避免因為混亂場面的視覺刺激而怒從中來之外,閉眼睛的同時,也可立刻想想該如何處理混亂的局面,該對孩子說什麼話及怎麼對他們說話。例如孩子把湯打翻了,滿地溼黏,如果將焦點放在那一團湯汁上,一定會忍不住立刻對孩子吼叫:哎呀!看看你做的好事!再想到一連串繁瑣的清理工作,搞不好就是兩巴掌下去。如果此時避免看到那團黏糊糊的東西,避免看到粗心孩子的臉孔,雙眼一閉,真的會平靜很多,而且在心中自然能想出對策;再張開眼時,可能就能平靜地請孩子為自己的粗心負責,堅定但和緩地請他自行清理。
現在我的孩子犯錯時,如果看到我閉上眼睛,就會顯得相當羞愧,自己主動善後!其實每個孩子都很愛父母,所以很怕看到父母傷心,因此當孩子看到父母閉眼睛的神情時,已經開始深自反省了!
.「馬上告訴自己:他還是個孩子!」:學齡前的孩子控制自己的能力真的還不是很好,不論是自我身體的控制或自我欲望的控制都一樣,所以常常打翻東西、踢壞東西;喜歡和別人搶玩具,或吵著一定要吃什麼、買什麼、玩什麼,否則就立刻發飆讓妳看。他們對社會常規也還在懵懂摸索的階段,所以並不清楚各種場合的合宜舉止為何,這是一段漫長的社會化過程,需要不斷被提醒,甚至在得到負面回饋的經驗後都還需要被提醒,尤其是小男生通常更為晚熟。
我們做父母的認知這點之後,就耐心地不斷提醒孩子吧!站在與孩子齊平的角度來看待他們,真的會發現很多事情他們做起來相當吃力。當孩子犯錯時,馬上在心裡說這句話:他畢竟還是個孩子啊!包容之心便油然而生。
.「請他自己處罰自己」:如果真的按耐不住想揍孩子的衝動,我曾嘗試請他自己處罰自己,譬如說,吃飯時一直用腳踢桌子,雙手一直玩弄餐具,屢勸不聽,真是令人氣急敗壞,忍不住想拿出棍子揍他幾下,除了要嚇阻他,更想要發洩自己的怒氣!說真的,現在還是會對此類的事情生氣,好幾次差點揍下去。
有次在瀕臨失控之時,我突然從嘴邊冒出:「請你用手處罰自己踢東西的那隻腳,請你管好自己的腳!」我發現此舉之後,原本想給他顏色瞧瞧的怒氣也得以發洩,避免亂打一通!當然此法並非上策,因為仍舊是以暴力來解決事情,只是人非聖賢,總有抑制不了的情緒,如果真的沒辦法,我覺得此法至少可以避免父母因施力不當而釀成不可收拾的後果。
.「立刻走開,交給爸爸處理吧!」:如果爸爸剛好在一旁,在情緒的引爆點上,就趕快逃之夭夭吧!尤其自認是衝動野獸派那一型的,平日就應該和另一半達成共識,在妳瀕臨失控卻又欲走還吼之時,要另一半立刻站出來說:交給我來處理吧!並要他提醒妳趕快離開,別再河東獅吼了!男性通常比較穩定沉著,而媽媽常會婆婆媽媽講很多話,愈講就愈氣,新仇舊帳統統翻出來,終至一發不可收拾!
.「舒緩經前症候群」:過去聊起媽媽經時,我常和別人澄清,其實我也不常體罰孩子啊!大概一個月會有那麼一次吧!是的,一個月一次喪心病狂!後來我發現好像都是在生理期之前一、兩天,也就是所謂的經前症候群。這種現象連另一半都發現了,因此只要看到我不太對勁,就會揶揄我是不是快來了!我發現真的事前能做一番食物調理,的確能改善生理的不適而舒緩經前症候群。而平日也應注意別太操勞,因為身體不適絕對不會對孩子太有耐心的,很多情緒失控的時機都發生在身體過度疲勞之時。
.「時時學習慢慢說話」:如果不會溫柔說話,也要慢慢地說,妳會發現說話慢,脾氣就發得慢些。因為說話像連珠砲,一定是不假思索、口無遮攔,讓情緒主宰唇舌,許多傷人的話脫口而出;慢慢說話,讓話語在思考與唇舌間還有琢磨的空間,就能讓理性主宰唇舌,收放自如!平日能夠放慢速度說話,才能進一步注意自己的聲調是否溫柔優雅。優雅媽媽散發的溫柔能量,絕對會在潛移默化間改造孩子,甚至改造一家子的氛圍。
記得有一次翔翔的大腿被我揍得紅一條、紫一條,事發之後我真是後悔莫及,不斷掀開短褲看看那層可憐的肉皮。天啊!別人一定以為我是個虐待孩子的壞母親!真是冤枉啊!但是很多虐兒悲劇的發生,並不是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因為在節骨眼上無法有效自我控制,讓怒火愈燒愈旺,終至一發不可收拾!最恐怖的是,暴戾之氣已不知不覺注入孩子的幼小心靈中。
原出處:文、圖/摘自《教養好好玩》/彭菊仙著/野人文化出版
抓狂媽媽的自省
每位專家都不厭其煩地告訴我們,千萬不要情緒化地罵孩子;專家也不斷耳提面命,責罵孩子的時候不要做人身攻擊,不要拿孩子和別人比,不要貶低孩子的人格與能力,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在理性的時候,這些道理媽媽們都懂,誰願意發那傷身、傷神、更傷感情的脾氣呢?
但是怒火爆發、失去理性時,平日掛在嘴邊的道理全都拋諸腦後了! 因此我深深覺得,在情緒幾近崩盤時,如能掌握懸崖勒馬的技巧,才有進一步實踐以上那些大道理的可能!
我真的必須停止動手或拿棍子體罰孩子!甚至也不能再像瘋狗一樣,大聲咆哮謾罵。我必須不斷警惕自己、壓抑自己的衝動,並且變成一種教養孩子的習慣。而真的,我發現孩子們的個性改變了,互動方式改變了,孩子難免為了爭奪玩具而吵鬧,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更多時候,我看到哥哥教導弟弟許多我教過他的東西,如乖乖吃飯、喝水要拿好杯杯不滴出來;教弟弟顏色、形狀、數字,念唐詩、英文單字、九大行星、雄蕊雌蕊……甚至邀弟弟一起收拾玩具。我在一旁欣賞著哥哥循循善誘的態度,說真的,每天都有好多的感動!以下和大家分享我個人領悟到的情緒控制方法!
.「深呼吸」:一個深呼吸不夠,還可以多作幾個深呼吸,如果靜不下來,做第二個動作。
. 「閉眼睛」:除了避免因為混亂場面的視覺刺激而怒從中來之外,閉眼睛的同時,也可立刻想想該如何處理混亂的局面,該對孩子說什麼話及怎麼對他們說話。例如孩子把湯打翻了,滿地溼黏,如果將焦點放在那一團湯汁上,一定會忍不住立刻對孩子吼叫:哎呀!看看你做的好事!再想到一連串繁瑣的清理工作,搞不好就是兩巴掌下去。如果此時避免看到那團黏糊糊的東西,避免看到粗心孩子的臉孔,雙眼一閉,真的會平靜很多,而且在心中自然能想出對策;再張開眼時,可能就能平靜地請孩子為自己的粗心負責,堅定但和緩地請他自行清理。
現在我的孩子犯錯時,如果看到我閉上眼睛,就會顯得相當羞愧,自己主動善後!其實每個孩子都很愛父母,所以很怕看到父母傷心,因此當孩子看到父母閉眼睛的神情時,已經開始深自反省了!
.「馬上告訴自己:他還是個孩子!」:學齡前的孩子控制自己的能力真的還不是很好,不論是自我身體的控制或自我欲望的控制都一樣,所以常常打翻東西、踢壞東西;喜歡和別人搶玩具,或吵著一定要吃什麼、買什麼、玩什麼,否則就立刻發飆讓妳看。他們對社會常規也還在懵懂摸索的階段,所以並不清楚各種場合的合宜舉止為何,這是一段漫長的社會化過程,需要不斷被提醒,甚至在得到負面回饋的經驗後都還需要被提醒,尤其是小男生通常更為晚熟。
我們做父母的認知這點之後,就耐心地不斷提醒孩子吧!站在與孩子齊平的角度來看待他們,真的會發現很多事情他們做起來相當吃力。當孩子犯錯時,馬上在心裡說這句話:他畢竟還是個孩子啊!包容之心便油然而生。
.「請他自己處罰自己」:如果真的按耐不住想揍孩子的衝動,我曾嘗試請他自己處罰自己,譬如說,吃飯時一直用腳踢桌子,雙手一直玩弄餐具,屢勸不聽,真是令人氣急敗壞,忍不住想拿出棍子揍他幾下,除了要嚇阻他,更想要發洩自己的怒氣!說真的,現在還是會對此類的事情生氣,好幾次差點揍下去。
有次在瀕臨失控之時,我突然從嘴邊冒出:「請你用手處罰自己踢東西的那隻腳,請你管好自己的腳!」我發現此舉之後,原本想給他顏色瞧瞧的怒氣也得以發洩,避免亂打一通!當然此法並非上策,因為仍舊是以暴力來解決事情,只是人非聖賢,總有抑制不了的情緒,如果真的沒辦法,我覺得此法至少可以避免父母因施力不當而釀成不可收拾的後果。
.「立刻走開,交給爸爸處理吧!」:如果爸爸剛好在一旁,在情緒的引爆點上,就趕快逃之夭夭吧!尤其自認是衝動野獸派那一型的,平日就應該和另一半達成共識,在妳瀕臨失控卻又欲走還吼之時,要另一半立刻站出來說:交給我來處理吧!並要他提醒妳趕快離開,別再河東獅吼了!男性通常比較穩定沉著,而媽媽常會婆婆媽媽講很多話,愈講就愈氣,新仇舊帳統統翻出來,終至一發不可收拾!
.「舒緩經前症候群」:過去聊起媽媽經時,我常和別人澄清,其實我也不常體罰孩子啊!大概一個月會有那麼一次吧!是的,一個月一次喪心病狂!後來我發現好像都是在生理期之前一、兩天,也就是所謂的經前症候群。這種現象連另一半都發現了,因此只要看到我不太對勁,就會揶揄我是不是快來了!我發現真的事前能做一番食物調理,的確能改善生理的不適而舒緩經前症候群。而平日也應注意別太操勞,因為身體不適絕對不會對孩子太有耐心的,很多情緒失控的時機都發生在身體過度疲勞之時。
.「時時學習慢慢說話」:如果不會溫柔說話,也要慢慢地說,妳會發現說話慢,脾氣就發得慢些。因為說話像連珠砲,一定是不假思索、口無遮攔,讓情緒主宰唇舌,許多傷人的話脫口而出;慢慢說話,讓話語在思考與唇舌間還有琢磨的空間,就能讓理性主宰唇舌,收放自如!平日能夠放慢速度說話,才能進一步注意自己的聲調是否溫柔優雅。優雅媽媽散發的溫柔能量,絕對會在潛移默化間改造孩子,甚至改造一家子的氛圍。
記得有一次翔翔的大腿被我揍得紅一條、紫一條,事發之後我真是後悔莫及,不斷掀開短褲看看那層可憐的肉皮。天啊!別人一定以為我是個虐待孩子的壞母親!真是冤枉啊!但是很多虐兒悲劇的發生,並不是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因為在節骨眼上無法有效自我控制,讓怒火愈燒愈旺,終至一發不可收拾!最恐怖的是,暴戾之氣已不知不覺注入孩子的幼小心靈中。
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張大春:何必拯救火星文?
作者:張大春
出處:【2008/09/23 聯合報】
上了點年紀的人一不小心就會變得憂國憂民,彷彿舉世滔滔,都在發動著令人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以應付的禍事。文字其一也。
我素所尊敬的長者們和我一向不太尊敬的長者們成立了一個「拯救國文聯盟」,看來是個「準群眾運動團體」,要呼籲全民重視國文教育,因為「我們國民的國語文程度已經低到不能再低的地步了」。他們不能忍受「囧」字在「透明」、「明亮」之外,另有「困窘」、「羞慚」、「被打敗」之別解。就如同香港地區的長者不能忍受「喪」字成為一個比「勁」、「極」、「超」還要用意強烈的副詞;大陸地區的長者也不能忍受:一個「雷」字,明明就是雲層放電所發出的聲響,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年輕人以此字作動詞,意思卻是「驚疑」、「震撼」。
因為隔閡 自曝於長者之林
我在念初中的時候,常和鄰座的梁達年、孫凱相約讀書,我到現在還能順口誦出「鋰鈉鉀銣銫鍅」這一系活潑金屬的原因,正是一塊兒背化學元素表的三個人經常用這六個字形容班上同學的調皮程度。三個人之中,偶有某一人耍調皮,另外兩個還不免脫口而出:「你也太『鍅』了一點吧?」在我們三個人短暫成形的那個小圈子裡,不明白「鍅」意指「調皮之極」或者「過度活潑」,則不啻為智能上的欠缺,也是隔絕於我們那三個人的小圈子之外的具體象徵。
用這個微末細瑣的人生片段為例,我們稍稍有一些年紀的人應該知所覺悟:對於慣用語符的顛倒、訛冒、扭曲、穿鑿……有時並非出於無知,而是搬弄;並非源於誤解,而是諧仿;年輕人—尤其是年輕人—也許根本不在乎其所使用的語言是否能與大多數人溝通;相反地,大多數不能解其語言而無法與之溝通者,反而因為這隔閡而明顯地自曝於長者之林。
青春短暫 長輩也曾「屌」過
相對於掌握了社會上一切有形、無形資源的長者來說,年輕人除了短暫、匆促的青春,還有甚麼足以驕人的成就呢?另一方面,恰恰是令人不忍回顧的青春已經走遠了,長者們大多忘了自己在年輕的時候也曾經嘗試著用些新鮮的語言來標示自己和前一代長者的不同。我三年級的長輩教我使用「屌」字形容「很棒」的那年,我那一字頭的爸爸曾經明令告示:在家中與長者說話,不得使用此字。五年級的人發明「唬爛」這字眼之際,四年級生已經不大敢用「蓋」字作口頭禪了。六年級生以「機車」暗咒他人的時候,還在使用「雞掰」罵人的傢伙所現形的不是粗鄙,而是老朽。
「Orz」是一個用英文字母拼裝而成的會意字,別以為它就是畫面所顯示的「拜服」而已,在許多時候,這個字符被用來表現一種難於言說的無奈,大約等於口語中的:「我敗給你了!」
同樣地,「囧」也可以附會於孟克那張〈吶喊〉而引伸出恐怖、以及overwhelming的意思,但是,更多使用這字符的人很可能祇是在表達一種「無言以對的鄙夷」。
由於廣泛使用而形成的意義分歧恐怕要比「漢字怎麼可以使用英語符號?」或者「古體僻字怎麼可以當作人臉而以象形解之?」諸如此類的問題更為深刻。字義歧出 —正是「眾說紛紜」這個成語所顯現的意義—將要證明一點:使用這種新語符的人越多,它就越不能準確地被瞭解和使用。也正是因為「眾說紛紜」,最後會讓使用這種語言的社群自覺無能溝通而崩解。
新流行語會起來 驅逐火星文
從而—無論在網路或其他公共媒體上—使用新創語言的年輕人始終應該明白的是:就在他們的身後,更年輕的孩子們也正在醞釀著令他們無法逆料的語言,換言之:全新的流行語正準備著要趁前一代無從防範之際驅逐他們。
火星文一點兒也不可怕,它們只是會被下一代的火星文驅逐而已。至於長者,請容我不客氣地說:無論長者可敬與否,憂心都不利於餘年,而長者若有可觀可仿可摹寫之文字流傳,也不至於因為年輕人太「鍅」而磨滅。
(本文作者為作家)
出處:【2008/09/23 聯合報】
上了點年紀的人一不小心就會變得憂國憂民,彷彿舉世滔滔,都在發動著令人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以應付的禍事。文字其一也。
我素所尊敬的長者們和我一向不太尊敬的長者們成立了一個「拯救國文聯盟」,看來是個「準群眾運動團體」,要呼籲全民重視國文教育,因為「我們國民的國語文程度已經低到不能再低的地步了」。他們不能忍受「囧」字在「透明」、「明亮」之外,另有「困窘」、「羞慚」、「被打敗」之別解。就如同香港地區的長者不能忍受「喪」字成為一個比「勁」、「極」、「超」還要用意強烈的副詞;大陸地區的長者也不能忍受:一個「雷」字,明明就是雲層放電所發出的聲響,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年輕人以此字作動詞,意思卻是「驚疑」、「震撼」。
因為隔閡 自曝於長者之林
我在念初中的時候,常和鄰座的梁達年、孫凱相約讀書,我到現在還能順口誦出「鋰鈉鉀銣銫鍅」這一系活潑金屬的原因,正是一塊兒背化學元素表的三個人經常用這六個字形容班上同學的調皮程度。三個人之中,偶有某一人耍調皮,另外兩個還不免脫口而出:「你也太『鍅』了一點吧?」在我們三個人短暫成形的那個小圈子裡,不明白「鍅」意指「調皮之極」或者「過度活潑」,則不啻為智能上的欠缺,也是隔絕於我們那三個人的小圈子之外的具體象徵。
用這個微末細瑣的人生片段為例,我們稍稍有一些年紀的人應該知所覺悟:對於慣用語符的顛倒、訛冒、扭曲、穿鑿……有時並非出於無知,而是搬弄;並非源於誤解,而是諧仿;年輕人—尤其是年輕人—也許根本不在乎其所使用的語言是否能與大多數人溝通;相反地,大多數不能解其語言而無法與之溝通者,反而因為這隔閡而明顯地自曝於長者之林。
青春短暫 長輩也曾「屌」過
相對於掌握了社會上一切有形、無形資源的長者來說,年輕人除了短暫、匆促的青春,還有甚麼足以驕人的成就呢?另一方面,恰恰是令人不忍回顧的青春已經走遠了,長者們大多忘了自己在年輕的時候也曾經嘗試著用些新鮮的語言來標示自己和前一代長者的不同。我三年級的長輩教我使用「屌」字形容「很棒」的那年,我那一字頭的爸爸曾經明令告示:在家中與長者說話,不得使用此字。五年級的人發明「唬爛」這字眼之際,四年級生已經不大敢用「蓋」字作口頭禪了。六年級生以「機車」暗咒他人的時候,還在使用「雞掰」罵人的傢伙所現形的不是粗鄙,而是老朽。
「Orz」是一個用英文字母拼裝而成的會意字,別以為它就是畫面所顯示的「拜服」而已,在許多時候,這個字符被用來表現一種難於言說的無奈,大約等於口語中的:「我敗給你了!」
同樣地,「囧」也可以附會於孟克那張〈吶喊〉而引伸出恐怖、以及overwhelming的意思,但是,更多使用這字符的人很可能祇是在表達一種「無言以對的鄙夷」。
由於廣泛使用而形成的意義分歧恐怕要比「漢字怎麼可以使用英語符號?」或者「古體僻字怎麼可以當作人臉而以象形解之?」諸如此類的問題更為深刻。字義歧出 —正是「眾說紛紜」這個成語所顯現的意義—將要證明一點:使用這種新語符的人越多,它就越不能準確地被瞭解和使用。也正是因為「眾說紛紜」,最後會讓使用這種語言的社群自覺無能溝通而崩解。
新流行語會起來 驅逐火星文
從而—無論在網路或其他公共媒體上—使用新創語言的年輕人始終應該明白的是:就在他們的身後,更年輕的孩子們也正在醞釀著令他們無法逆料的語言,換言之:全新的流行語正準備著要趁前一代無從防範之際驅逐他們。
火星文一點兒也不可怕,它們只是會被下一代的火星文驅逐而已。至於長者,請容我不客氣地說:無論長者可敬與否,憂心都不利於餘年,而長者若有可觀可仿可摹寫之文字流傳,也不至於因為年輕人太「鍅」而磨滅。
(本文作者為作家)
2008年8月14日 星期四
蜜蜂與蒼蠅
作者: 不詳
出處: 網路流傳
如果將一隻蜜蜂和一隻蒼蠅放進一個玻璃瓶中,然後將玻璃瓶平放,瓶底朝向較光的窗口,再打開瓶蓋,你猜會怎樣?何者會逃出生天?
實驗證明,勤勞的蜜蜂會不斷地在瓶底找出口,直至力竭而死;而蒼蠅卻可以在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內,從玻璃瓶口逃出。
隨機智慧戰勝傳統教條
蜜蜂之死,是因為被傳統智慧和邏輯所誤。 牠們以為,「密室」的出口必然是在光線最明亮的地方,因此只管拚命撞向瓶底,重複這種牠們認為合乎邏輯的行動。對牠們來說,自然界並無玻璃這種不能穿透的透明物體,因此牠們的智力愈高,愈重視邏輯和經驗,這種奇怪的障礙物就愈發不可理解。
相反,智力較低的蒼蠅對邏輯毫不在意,只管四下亂飛,卻誤打誤撞地找到了出口,構成了一個智者消亡、頭腦簡單者卻得救的警世故事。
這不單是一個寓言,而是美國一個著名的組織行為學者卡爾偉克的實驗。
他總結這個實驗的教訓時指出,冒險、試錯、即興發揮、隨機應變以及迂迴前進,都有助應付瞬息萬變的世情。 這樣的問題之所以緊迫,是因為模糊和不確定性,已成為當今企業管理的難題。 面對複雜的世界,我們需要的是隨機性的智慧,而不是教條式的智慧。
出處: 網路流傳
如果將一隻蜜蜂和一隻蒼蠅放進一個玻璃瓶中,然後將玻璃瓶平放,瓶底朝向較光的窗口,再打開瓶蓋,你猜會怎樣?何者會逃出生天?
實驗證明,勤勞的蜜蜂會不斷地在瓶底找出口,直至力竭而死;而蒼蠅卻可以在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內,從玻璃瓶口逃出。
隨機智慧戰勝傳統教條
蜜蜂之死,是因為被傳統智慧和邏輯所誤。 牠們以為,「密室」的出口必然是在光線最明亮的地方,因此只管拚命撞向瓶底,重複這種牠們認為合乎邏輯的行動。對牠們來說,自然界並無玻璃這種不能穿透的透明物體,因此牠們的智力愈高,愈重視邏輯和經驗,這種奇怪的障礙物就愈發不可理解。
相反,智力較低的蒼蠅對邏輯毫不在意,只管四下亂飛,卻誤打誤撞地找到了出口,構成了一個智者消亡、頭腦簡單者卻得救的警世故事。
這不單是一個寓言,而是美國一個著名的組織行為學者卡爾偉克的實驗。
他總結這個實驗的教訓時指出,冒險、試錯、即興發揮、隨機應變以及迂迴前進,都有助應付瞬息萬變的世情。 這樣的問題之所以緊迫,是因為模糊和不確定性,已成為當今企業管理的難題。 面對複雜的世界,我們需要的是隨機性的智慧,而不是教條式的智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