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張大春:何必拯救火星文?

作者:張大春
出處:【2008/09/23 聯合報】


上了點年紀的人一不小心就會變得憂國憂民,彷彿舉世滔滔,都在發動著令人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以應付的禍事。文字其一也。

我素所尊敬的長者們和我一向不太尊敬的長者們成立了一個「拯救國文聯盟」,看來是個「準群眾運動團體」,要呼籲全民重視國文教育,因為「我們國民的國語文程度已經低到不能再低的地步了」。他們不能忍受「囧」字在「透明」、「明亮」之外,另有「困窘」、「羞慚」、「被打敗」之別解。就如同香港地區的長者不能忍受「喪」字成為一個比「勁」、「極」、「超」還要用意強烈的副詞;大陸地區的長者也不能忍受:一個「雷」字,明明就是雲層放電所發出的聲響,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年輕人以此字作動詞,意思卻是「驚疑」、「震撼」。

因為隔閡 自曝於長者之林

我在念初中的時候,常和鄰座的梁達年、孫凱相約讀書,我到現在還能順口誦出「鋰鈉鉀銣銫鍅」這一系活潑金屬的原因,正是一塊兒背化學元素表的三個人經常用這六個字形容班上同學的調皮程度。三個人之中,偶有某一人耍調皮,另外兩個還不免脫口而出:「你也太『鍅』了一點吧?」在我們三個人短暫成形的那個小圈子裡,不明白「鍅」意指「調皮之極」或者「過度活潑」,則不啻為智能上的欠缺,也是隔絕於我們那三個人的小圈子之外的具體象徵。

用這個微末細瑣的人生片段為例,我們稍稍有一些年紀的人應該知所覺悟:對於慣用語符的顛倒、訛冒、扭曲、穿鑿……有時並非出於無知,而是搬弄;並非源於誤解,而是諧仿;年輕人—尤其是年輕人—也許根本不在乎其所使用的語言是否能與大多數人溝通;相反地,大多數不能解其語言而無法與之溝通者,反而因為這隔閡而明顯地自曝於長者之林。

青春短暫 長輩也曾「屌」過

相對於掌握了社會上一切有形、無形資源的長者來說,年輕人除了短暫、匆促的青春,還有甚麼足以驕人的成就呢?另一方面,恰恰是令人不忍回顧的青春已經走遠了,長者們大多忘了自己在年輕的時候也曾經嘗試著用些新鮮的語言來標示自己和前一代長者的不同。我三年級的長輩教我使用「屌」字形容「很棒」的那年,我那一字頭的爸爸曾經明令告示:在家中與長者說話,不得使用此字。五年級的人發明「唬爛」這字眼之際,四年級生已經不大敢用「蓋」字作口頭禪了。六年級生以「機車」暗咒他人的時候,還在使用「雞掰」罵人的傢伙所現形的不是粗鄙,而是老朽。

「Orz」是一個用英文字母拼裝而成的會意字,別以為它就是畫面所顯示的「拜服」而已,在許多時候,這個字符被用來表現一種難於言說的無奈,大約等於口語中的:「我敗給你了!」

同樣地,「囧」也可以附會於孟克那張〈吶喊〉而引伸出恐怖、以及overwhelming的意思,但是,更多使用這字符的人很可能祇是在表達一種「無言以對的鄙夷」。

由於廣泛使用而形成的意義分歧恐怕要比「漢字怎麼可以使用英語符號?」或者「古體僻字怎麼可以當作人臉而以象形解之?」諸如此類的問題更為深刻。字義歧出 —正是「眾說紛紜」這個成語所顯現的意義—將要證明一點:使用這種新語符的人越多,它就越不能準確地被瞭解和使用。也正是因為「眾說紛紜」,最後會讓使用這種語言的社群自覺無能溝通而崩解。

新流行語會起來 驅逐火星文

從而—無論在網路或其他公共媒體上—使用新創語言的年輕人始終應該明白的是:就在他們的身後,更年輕的孩子們也正在醞釀著令他們無法逆料的語言,換言之:全新的流行語正準備著要趁前一代無從防範之際驅逐他們。

火星文一點兒也不可怕,它們只是會被下一代的火星文驅逐而已。至於長者,請容我不客氣地說:無論長者可敬與否,憂心都不利於餘年,而長者若有可觀可仿可摹寫之文字流傳,也不至於因為年輕人太「鍅」而磨滅。

(本文作者為作家)

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

生命中的缺口

作者:張忠謀

在一個講究包裝的社會裡,我們常禁不住羨慕別人光鮮華麗的外表,而對自己的欠缺耿耿於懷。但就我多年觀察,我發現沒有一個人的生命是完整無缺的,每個人都少了一樣東西。

有人夫妻恩愛、月入數十萬,卻是有嚴重的不孕症;有人才貌雙全、能幹多金,情字路上卻是坎坷難行;有人家財萬貫,卻是子孫不孝;有人看似好命,卻是一輩子腦袋空空。

每個人的生命,都被上蒼劃上了一道缺口,你不想要它,它卻如影隨形。以前我也痛恨我人生中的缺失,但現在我卻能寬心接受,因為我體認到生命中的缺口,彷若我們背上的一根刺,時時提醒我們謙卑,要懂得憐恤。

若沒有苦難,我們會驕傲,沒有滄桑,我們不會以同理心去安慰不幸的人。我也相信,人生不要太圓滿,有個缺口讓福氣流向別人是很美的一件事,你不需擁有全部的東西,若你樣樣俱全,別人吃什麼呢?也體認到每個生命都有欠缺,我也不會再去與人作無謂的比較了,反而更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猶記得我那可稱為台灣阿信的企業家姑媽,在年近七旬時遁入空門前告訴我:「這輩子所結交的達官顯貴不知凡幾,他們的外表實在都令人豔羨,但深究其裡,每個人都有一本很難唸的經,甚至苦不堪言。」

所以,不要再去羨慕別人如何如何,好好數算上天給你的恩典,你會發現你所擁有的絕對比沒有的要多出許多,而缺失的那一部分,雖不可愛,卻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接受它且善待它,你的人生會快樂豁達許多。

2008年9月3日 星期三

奧修談婚姻

作者:奧修
出處:網路流傳


1.  愛無法成為婚姻的基礎


婚姻是一個很大的教導,教導我們學習「依賴並不是愛」,依賴意味著衝突、憤怒、恨、嫉妒、佔有、和控制。一個人必須學習不依賴,但是要達到這樣,你需要進入很深的靜心,好讓你能夠自己一個人就很喜樂而不需要別人。

愛永遠無法成為婚姻的偉大基礎,因為愛是一種有趣的遊戲。如果你因為愛而跟一個人結婚,你將會後悔,因為那個樂趣很快就會消失,當新鮮感消失,無聊就進入了。婚姻是為了更深的友誼和更深的親密。愛也隱含在它裏面,也並非只有那個因素。所以婚姻是心靈的!有很多事情你永遠無法單獨一個人去發展。即使是你自己的成長也需要別人來反應,需要一個非常親密的人,使你能夠對他或她完全敞開。


婚姻根本就不是性的,是我們迫使它成為性的。性或許存在,也或許不存在。婚姻是一種很深的心靈交融。如果有這樣的婚姻發生,我們就可以生出非常不同的靈魂,品質非常不同的靈魂。事實上,浪漫的愛是病態的,這個羅曼蒂克的瘋狂是由我們一夫一妻制的訓練所創造出來的。如果一個人被允許去愛,他就永遠不會去累積可以投射的緊張,所以,唯有在一個非常病態的社會裏,浪漫的愛才可能發生。


在一個真正健康的社會裏,將會有愛,但是不會有浪漫的愛,而如果沒有浪漫的愛,婚姻就會進人一個更深的層面,它將永遠不會使你感到後悔。如果婚姻不只是為了愛,而是為了更親密的在一起,為了一個「你見我」的關係,好讓你們兩個人都能夠成長,不是以「兩個我」,而是以「我們」來成長,那麼婚姻真的就是無我的訓練,然而大部分的人根本就不知道那種婚姻。



2.  愛給予自由,並非征服

很容易可以瞭解為什麼人會殺死他所愛的東西。因為當你愛一個人,某種在你裏面很深的本能就會開始渴望去知道那個人。記住,知識一直都是去征服和去佔有的一種努力。因為你想要去佔有你所愛的人,所以你想要知道所有的秘密,如果那人的某些東西保持不被知道,那個未知的部份就不在你的掌握之中。那就是為什麼愛人之間互相扮演偵探,他們想要知道每一件事,他們一直激勵對方說:「打開你的心,說出來,不論它是什麼,將它帶出來!」這真的很醜陋,因為你或許能夠對那個人多知道一些,但是那個愛也同時在消失,因為愛只能夠存在於兩個奧秘之間。


永遠不要試著去穿透那個人最終的奧秘,讓它自由。愛給予自由,它並不是一個征服的問題。你給予越多的自由,就有更多的「知」會發生,但它並不是知識,它是一種感覺。


3.  可以單獨,才能夠愛

我們繼續藉著別人、藉著愛的客體來填補我們存在的某些洞,我們繼續透過別人的眼睛來看我們的形象,所以當愛人消失,突然間就有一個洞產生,因為你錯過了你可以看你的臉的鏡子,你錯過了你的臉。

當愛人分手的時候,這才是真正的難題。有很多人即使愛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消失了,仍然還在一
起,他們承擔不起失去對方。先生和太太依附在一起,雖然他們知道得很清楚,愛在很久以前就消失了,或者也許它一開始就不存在了,他們有覺知到,他們對它感到痛苦,但是他們無法做什麼,曾經有一千零一次,他們想分開,但是那個分開的概念會帶來恐懼,因為那個形象就在別人的手裏,一旦別人不復存在,你就不知道你是誰,突然間,你就失去了你的認同,你就失去了你的靈魂、你的自己,突然間,每一樣東西都變得一團糟。


這一次開始跟你的單獨生活在一起,那是一個洞,這一次不要試著去填補它,讓它就這樣,雖然很困難、很費力。你會覺得很悲傷、很沮喪,讓它就這樣,但是要學習單獨生活。我並不是說你一生都要單獨,但是首先要學習單獨生活,然後再找一個夥伴,那麼那個關係將會處於一種完全
不同的層面,它將不是一面鏡子。

你可以單獨,唯有如此,你才能夠愛,那麼愛就不再是一個精神不健全的需要,它已經不再是某種你必須依靠它來定義你的東西。你可以單獨。不必有愛,你也知道你是誰。愛變成一種分享,如此一來,那麼愛就不再是一種需要,而是一種奢侈。